巴彦抗日游击队指挥部成员合影,摄于1932年8月18日(前排左四赵尚志,左五于天放)。
赵一曼,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2团政治委员、中共珠河县铁北区区委书记。1936年英勇就义。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东三省,“被迫着发出最后吼声”的志士仁人揭竿而起,抛头颅洒热血,在广袤的白山黑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埋葬侵略者的正义战争,谱写出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勿忘国耻,爱我中华。沈阳军区编审委员会用锲而不舍的10年之功,在九一八事变80周年之际,将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浴血奋战的权威史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抗联》),呈现在了广大读者面前。近日,笔者专访了编写组主要编纂人员。
中央军委决定编纂——使命催生责任
笔者:据了解,编写《抗联》一书历时10余年,6易其稿,请介绍一下编写《抗联》的主要经过。
编写组:1985年3月,中央军委作出决定,由沈阳军区组织编纂《抗联》卷。这是中央军委赋予沈阳军区的一项光荣任务,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军区党委高度重视,明确指示:要将《抗联》一书打造成真实反映东北抗联斗争历程的权威信史,打造成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打造成新形势下总结部队建设得失经验、探索人民军队发展规律的史料佳作。同年7月,中央有关部门和沈阳军区在丹东联合组织召开了东北抗日联军历史问题座谈会,解决当时史学界和部分抗联老战士对抗联一些历史问题认识不统一的问题,为高起点高标准展开编写工作铺平了道路。
1999年3月,《抗联》编写组的正式成立标志着编写工作正式启动。经过3年的艰辛采访,累计行程数万公里,收集整理了上千份、近千万字的珍贵资料,编写完成了第一稿。2001年12月,在沈阳组织召开了有军委审查小组领导和有关专家、全军编委会办公室及各大单位编研室同志参加的初审会,主要就7个部分的初稿进行了审查,并根据专家意见对书稿进行了修改;2003年8月,在大连召开复审会,专家主要对除综述以外的6个部分进行了审查;2008年2月的北京终审会,与会专家在审看并通过了复审会上的6个部分外,重点对整部书稿的核心——综述部分进行了审查,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后经3年多艰辛努力,《抗联》全书达到了出版要求。而今回望《抗联》,真可谓“历时十年精雕细刻,六易其稿斟字酌句”。
笔者:此书出版有什么重大意义?
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斗争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歼灭了大量日伪军警,牵制了数十万日军,使其不能入关作战,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对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历史地位、作用和贡献,中共中央很早就给予了充分肯定,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在各种场合给予过极高的褒扬。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又专门对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历史进行调查研究,作出了更加实事求是、更加全面准确的科学评价。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定位了东北抗联的历史地位。
东北抗联是我党在东北地区独立创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武装力量,它的历史既是我党我军的历史,更是沈阳军区的历史,所以编纂这部书是我们的职责所系,更是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这部书以大量的史实,全面、系统、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抗联的历史,为抗联树起了一座彪炳春秋的丰碑,是对抗联历史的再现,也是对那些血洒抗日疆场的抗联烈士的一种慰藉。它对继承我军的光荣传统,凝聚和形成我党我军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浩瀚的史料中求索——打造正史信史
东北抗联骑兵部队转战于深山老林中,同日军展开作战。
笔者:内容的真实性是《抗联》一书目的关键,你们是怎么确保它的真实性的?
编写组:史料的真实性决定书籍的权威性,打造一部正史信史是我们这10年始终遵循的目标。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去伪存真是编写工作的关键。由于抗联所处年代较远,抗联部队敌后战斗又异常艰苦,多数中高级领导干部牺牲,健在的知情人又少,史料文献等一手资料缺乏,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为了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的足迹踏遍了抗联战斗过的60多个县市,采访了近200名抗联老战士。许多抗联老战士家住农村,有的地方还不通车,我们就翻山越岭、踩冰踏雪,不达目的不罢休。查阅文献的同志经常在档案馆抄档案抄到手没了知觉,吃饭时筷子都拿不起来。在收录《王康指示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时流行几个不同的版本,似乎都有出处,却又不能完全让人信服。怎么办?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寻找“真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3个月的多方查找,终于在中央档案馆找到了具有王明亲笔签名的《王康指示信》。
编纂《抗联》文献部分时,我们发现了1931年10月21日周恩来同志以伍豪为笔名发表在《红旗周报》上的《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与我党的当前任务》一文。此文是否应该收录的问题引起大家广泛争议。一种意见是:“从内容看该文基本上没有提到抗日,而且该文作者也没有权威出处(周恩来年谱和传记上都没有提到此文)”,因而不赞成收入此文。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简单地选择“是”或“不是”,而是决定认真地考析“是”或“不是”。我们专门派人探访《周恩来年谱》和《周恩来军事文选》的编者,探究此文没有被其收入的原因;同时认真研读原文,领悟文章真谛;结合该文所处的历史背景考证出成文时间,进而确定该文确为周恩来同志所写,且此文对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故决定将其收入《抗联》文献部分。
笔者:据了解,还有些是存在分歧的历史结论,你们是怎样重新甄别定位、确保准确的?
编写组:这是编写这部书难度最大的部分。本着尊重历史结论,更尊重史实的原则,在大量查阅历史档案,分析对比各种资料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定论,坚持用史实论述历史。一是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相当一个时期内,史学界在抗联一些历史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分歧。这次编写中,我们通过着力对日伪遗留材料的大量考证,结合我方资料,逐一进行对比研究,最终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比如,明确否定了东北抗日义勇军1933年初失败论,改为遭受严重挫折和重大损失。过去军地出版的一些书籍都说1933年初东北抗日义勇军失败了。这次我们通过对敌我双方档案资料的分析,逐年统计出1933年后东北抗日武装战斗的次数和出动的人数,认定在1933年以后东北义勇军散而复聚,依然继续坚持战斗。我们还以翔实的史实和准确的数据论证出东北抗日义勇军人数在50万以上。这一点此前史学界一直存在着30万和50万两种说法。
二是深刻阐述了东北抗日联军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这一根本性质。以往抗联给人的印象是民众自发武装,甚至是“绿林”、“草莽”。《抗联》一书从健全党的组织、大力发展党员、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教育、严格党的纪律5个方面详述了抗联部队党的建设;从始终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政策领导3个方面总结了经验。并以大量史实深刻阐释东北抗日联军从无到有,溃而不散,愈挫弥坚,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始终坚持了党的绝对领导,始终坚持了听党话、跟党走这一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三是系统提出了东北抗日联军根据地的建设和作用。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建设和发展是东北抗联坚持抗战的重要基础。《抗联》书中不仅单列一节叙述各地根据地的状况,还从发展党的组织、建立群众组织和民主政权、建立群众抗日武装、开展战时经济工作、组织军工生产、开展文化教育卫生工作6个方面,详述根据地的建设工作,还从根据地起到的作战依托、部队生存休整、组织动员群众、威慑日伪殖民地统治等方面论述了其重要作用。这是对抗日根据地内涵的扩大和充实。
铭记历史激励后人——弘扬抗联精神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为宣传东北义勇军的抗日事迹出版的《救国旬刊》第14期封面。
笔者:我们注意到,这本书首次提出了抗联精神,你们是怎样总结凝练出抗联精神的?
编写组: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经常开碰头会,每次都把定位抗联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反复研究提炼,把它概括为:“面对国破家亡,不甘受奴役的救国精神;面对残暴强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面对恶劣环境,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面对生死考验,坚贞不屈的牺牲精神。”
笔者:《抗联》一书有哪些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编写组:《抗联》这部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作用和影响。这部书综合运用了文字、表格、图片等要素,采取军史与战史相结合、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叙述和论述相结合的方式,全景式、多角度地再现了东北抗联的发展、战斗历程,可以使广大读者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抗联的历史,不仅是看到了抗联英勇奋战的战绩,也可以领悟伟大的抗联精神,而且还可以了解抗联这支人民抗日武装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过去关于抗联的书籍比较少,仅有的一些也是注重英雄事迹或是战斗经过的描述。《抗联》一书汇集和整理了相关文献、回忆史料、参考资料、图片等,其中有些珍贵的史料是首次面向社会公布,这就为史学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支撑,为抗联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平台,为打造抗联文化品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关链接
1932年,横行在东北的日军坦克。
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部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数据《抗联》
《抗联》一书由综述、文献、回忆史料、大事记、表册、参考资料、图片7个部分组成,共260万字。全书共收录了41份抗联老战士的回忆录,995条抗联大事记,86篇参考资料,582人的抗联干部名录,263名抗联烈士名录,近1000个抗联战绩统计,涵盖333个具体单位和990名干部的组织沿革,183张图片和55张图表。
东北抗联大事记
1、1932年初,中共满洲省委派出大批干部,先后在南满、东满、北满、吉东等地创立了十几支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从此转入到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抗日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2、1934年2月21日,杨靖宇在濛江县三岔子附近城墙召集曾联合作战的17支抗日义勇军代表大会,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推选杨靖宇为总指挥,共5000余人,并划分活动区域。以这次会议为标志,南满反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1934年3月,赵尚志以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名义在珠河县道北召开哈东地区抗日武装首领会议,决定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赵尚志被推选为总司令。
4、1935年11月15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2团一部在珠河县春秋岭被日伪军包围,政治委员赵一曼负重伤后被俘。在狱中她受尽折磨,大义凛然,宁死不屈,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英勇就义。
5、1936年2月,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同盟军、东北反日联合军及各反日游击队,一律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