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活动史上的一座丰碑,60年前的长征,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天,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回首生命长河中这段最难忘却的历程,首先想到的,便是率领他们创造这一人间奇迹的舵手毛泽东。他们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在革命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没有毛泽东无私无畏坚定地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没有毛泽东运筹帷幄的高超指挥艺术,就没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辉煌胜利。
(一)
莽莽五岭,细雨霏霏。望着受到湘江之战重创的长征队伍,毛泽东脸上布满了阴云。此刻,他在为这支由他亲手创建的红色大军的命运担忧,更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担忧。
长征开始曾担任红军干部团政委的宋任穷将军回忆说,尽管毛泽东当时早已失去了领导权,但为了红军的命运和前途,他一刻没有放弃与“左”倾路线的斗争。从长征开始到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多次提出过自己的正确主张。
红军长征刚进入湖南,毛泽东就向中央建议,乘各路敌军尚未靠拢,在湘南地区杀一个回马枪,集中红军主力,寻机歼灭敌人一路或一部,打破敌人“追剿”计划,开展新的局面。这一建议如果被采纳,对于红军继续实行战略退却非常有利。但是,博古、李德等人拒绝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红军丧失了扭转战局的良机,终于酿成了湘江之战的悲剧。
此后,蒋介石判明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去湘西的意图,在红军前进的路上构筑了封锁线,等着红军去钻口袋。危急时刻,又是毛泽东竭力主张放弃前赴湘西与红二、六军团汇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
在黔东南重镇黎平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再次主张进军黔北。由于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的力排非议,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终于占了上风。会议正式决定放弃前去湘西建立根据地的计划,转兵黔川寻求发展。由于毛泽东这一正确主张被接受,红军实现了长征以来战略方针的首次转变,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
张宗逊将军追忆黎平会议后的形势时说:“红军免遭进入敌人包围圈的危险,兵分两路挺进黔北,连续攻占八九座县城,胜利抵达乌江南岸,把蒋介石几十万追兵远远甩在了身后。部队势如破竹,斗志昂扬,长征初期那种被动挨打和低沉消极的气氛一扫而光!”
多少红军将士像张宗逊一样,在胜利时认识了毛泽东,在失败中又进一步认识了毛泽东。他们忘不了,是毛泽东与朱德领导红军在赣南、闽西建立起了全国最大的中央根据地,又是毛泽东和朱德运用游击战争的法宝粉碎了蒋介石一次比一次凶猛的“围剿”。“左”倾路线的领导人自称百分之百正确,然而,短短几年,不但使党在白区的有生力量全部丧失,而且丧失了根据地力量的90%以上。痛定思痛,党和红军从血的教训中得出结论:唯有毛泽东才是红军摆脱绝境、走向胜利的领袖。
参加过遵义会议的88岁的伍修权将军对这次伟大转折的若干细节记忆犹新。伍老回忆,毛泽东对错误军事路线的系统批判和他提出的各项军事主张,成为会议决议的基础。他把李德等人的军事路线形象地比做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说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二)
重新“把舵”的毛泽东把黔川滇边界的崇山峻岭当成舞台,演出了他军事生涯中动人心魄的一幕———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中央红军拟于川南横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蒋介石慌忙调40万大军封锁长江。毛泽东当机立断,率军回师贵州,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重占娄山关,再取遵义城,歼灭和击溃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3月中旬,红军三渡赤水,再入川南;下旬四渡赤水,进逼贵阳,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红军却穿过滇黔公路,直插云南,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