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上,如今许多人的观念是:凡是洋的,都是香的;凡是土的,都是苦的。
殊不知半个多世纪以前,也有人这样评价共产党:军事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
然而,1949年国民党留下了一个经济全面崩溃的烂摊子,陈云等人只用三年就将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中国在50年代初就走上快速工业化的道路(后来的大跃进不是他们的责任)。这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要知道,这是当时国民党那些剑桥、哈佛毕业的"海归"博士部长们无论如何都治理不好的。何新说:我认为经济上与其让政策被某种乌托邦的模式所导引,倒还不如采用陈云那一代人的办法,即务实的办法。那一代人据说是不懂什么理论"经济学"的,但那是务实的一代人。
让我们看一看陈云在经济上做了些什么,然后再思考一下对我们现在有什么启迪吧。
一、大战上海滩
1949年,上海刚刚解放,人心浮动,商人们囤积居奇,物价飞涨。陈云认为抓问题要抓要点。当时的要点就是粮、棉。于是急令各处调集大批粮食、棉花进入上海市场。商人拼命地买进、买进,却发现粮食、棉花越来越多,怎么也“吃”不完。最后终于吃不了兜着走,被迫以低价“吐”出来,有人破产,有人自杀。但是共产党的威信树起来了,物价稳定了,老百姓欢天喜地。
实际上,这是经济上的物流控制办法。计划经济就是一种物流控制经济。然而,我们却快把这种办法丢失殆尽了。看一看前几年的彩电价格暴跌就知道什么叫失控。难道那样的严重过剩事先一点都没有征兆吗?那几年,长虹、康佳等一支支彩电类企业的股票,不断地发行上市,募集资金,扩大生产,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呢?结果是企业的大出血,大跳楼。难道事前真的一点都不能控制,只能任其发展吗?也许在有些人的眼中,股市万岁,股份化是“最佳的资源配置方法”。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二、调整奇手段
1962年,中共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后,决定对经济进行调整。陈云提出了一整套方案,其中有一条措施引人注目:为减少财政赤字,决定可允许一部分物品黑市流通,黑市价格要高;生产一些高档产品(如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满足当时的干部、高级知识分子阶层(高收入阶层)的需要。目的是回笼更多货币。拿今天的经济学术语讲,就是通过增加消费倾向的办法,促进消费。反观我们今天搞经济工作的人似乎根本不懂得这个道理,只知道笼统地谈消费。搞了一阵子房改,要求老百姓拿出所有的积蓄甚至借钱买房,普通人哪里承受得了呢?结果是民怨沸腾,最后不了了之。因为这样搞经济是竭泽而渔,完全行不通。试想,这样一做,大家的钱都买了房子,其他物品根本就无法消费,势必使其他物品的销售一落千丈,而产生经济危机。事实上这一情况已经出现,因为这种房改政策虽未实施,但已经引起了百姓的紧张感,消费开始紧缩。彩电销售大幅下降也与此有关。可是这样的刺激消费的政策,却并未把有钱人(消费倾向弱的人)口袋中的钱引出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政策是缩小消费倾向,完全与经济规律背道而驰。在这一点上,如果我们能够学一学陈云那种求实效的精神,该有多好!
三、协调发展
陈云多次强调,搞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那种看起来慢,但周密、细致、协调的发展,实际是最快的速度。那种看起来快,试图“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不均衡发展,恰恰是最慢的。因为这种不均衡势必不能长久,到一定时候就得调整,甚至引起经济的倒退。
对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陈云曾以笼子与鸟的关系进行比喻。笼子根据鸟的情况,有大有小,可大可小,但是必须有个笼子,否则鸟就会飞跑。陈云所提出的这些原则具有超时代性。在今天的市场经济,这一原则并未过时。今天,我们所以面临经济困境,从某种意义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