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如火如荼。其中,向党内的优秀模范,尤其是老一辈革命家学习是专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13日,是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纵观陈云同志70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可以说,他正是“三严三实”的典范,是专题教育最好的正面教材之一。
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早在延安时期,陈云就提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从他的阶级觉悟,从他的实际革命锻炼中,从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修养中,深切了解到无产阶级在社会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懂得无产阶级的利益及其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洞悉共产党及其党员的当前任务和根本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观,终其一生,为他的信仰的实现而奋斗到底。” 从1937年11月到1944年3月,陈云主持中央组织部工作。这7年时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历经挫折走向成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共同奋斗的重要历史时期。陈云接手组织部工作时,全国的党员只有4万多人,到1938年底就增加到50多万。这支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党各方面工作的骨干。繁忙的工作之余,陈云还组织中组部机关干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毛泽东哲学著作,规定每周要看几十页书,每星期六用半天时间进行学习讨论。他本人通过研读毛泽东的著作和起草的文件、电报,领悟到其中的基本指导思想:“实事求是”,并且总结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十五字诀,作为终身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原则。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担负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责任,无论是建设事业出现失误、遭遇挫折,还是自己身处逆境,不变的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83年10月陈云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指出:“资本主义必然要被共产主义所代替,这是无可改变的法则。现在世界上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这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铁证。”他带领全体与会代表高呼:“社会主义万岁!共产主义万岁!”
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陈云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长期主管中央财经工作,和“钱”打了一辈子交道,关于“管钱”、“用钱”最有心得。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告诫财经干部:“钱是老百姓的,我们不能拿老百姓的钱开玩笑。”“接触钱财物的机会越多,越要廉洁奉公,同每一元钱作斗争,个人不动用公家一元钱!”上世纪60年代,为回笼货币,国家实行高价商品政策。陈云的妻子于若木花高价买了一床毛巾被,谁知第二天就降价了。花了冤枉钱,陈云却对妻子说:我是主管经济的,这是国家的经济机密,我怎么可以在自己家里讲。陈云纪念馆中保存着三份收据,也是陈云“同每一元钱作斗争”的“战利品”。“文革”中,陈云被下放到江西,长女陈伟力来帮忙做饭,在那里待了10个月。陈伟力回忆,临走前父亲对她交代:“他说你到江西来照顾我,你没有在单位上班,他说这个工资是不能拿的,要把这个工资退还给公家。我就把10个月的工资退还给物理所,物理所给我开过一张收据。”无独有偶,1959年陈云患心脏病,妻子于若木在旁照顾,也向工作单位退了一年的工资。80年代末,中央关于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决定刚刚通过,陈云马上前往交税,有关部门的发票还没有来得及做出来,陈云表示决不能等到下个月,于是就有了一张手写的缴税收据。1976年唐山大地震,陈云住地的房子成了危房,很多裂缝能伸进两根手指。房管部门决定改造翻建,通知陈云马上搬家,他却坚决不干。陈云说:我一辈子管全国的基本建设,我不能为自己动一砖一瓦,更不能为自己盖房子。工作人员为了他的安全,只好在办公室和卧室里搭起了钢架。相当长一段时间,陈云就在钢架下办公、生活。中央曾对陈云做出这样的评价:“陈云同志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高风亮节。”
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历来强调,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引用的正是陈云的著名论断:“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陈云看来,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实际上源于党风不正,而党风不正攸关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他曾说:“对于利用职权谋私利的人,如果不给以严厉的打击,对这股歪风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会败坏党的风气,使党丧失民心。所以,我说过:‘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牟信之回忆陈云常说的话:“当时他就多次说,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问题,说过多少次,这个腐败问题就是个党风问题。有一次他问我,他说为什么现在社会上送礼成风,为什么人家要送礼?”陈云一向以身作则,他一生中从不收礼,也不送礼,到了地方“不请不送,不迎不送”成为雷打不动的原则。1960年,陈云到郑州视察,离开郑州火车站后,列车长告诉警卫员地方送了一大捆芹菜和半袋花生米。陈云说,按价格算钱,把钱装在信封里面写上“下不为例”,火车到了徐州以后马上退回郑州。还有一次,一个老同志从国外给陈云捎来一套组合音响,陈云让秘书转告他:“我的工资全家吃饭都不够,哪有钱买这东西?”从1978年到1987年,陈云担任中央纪委第一书记长达9年,领导全国各级检察机关查处各种经济犯罪案件70多万件。他领导建立健全了党内政治生活规则,加强了党纪党规党法的制度化建设,恢复重建了党的各级纪检组织,培养锻炼了一支作风过硬、能力突出的纪检干部队伍,为新时期党的纪检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多次强调:“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问题。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共产党不论在地下工作时期或执政时期,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的纪律。”
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1958年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开展了“大跃进”运动。当时的陈云,已因“反冒进”而受到严厉的批评,他主持全国财经工作的地位实际上也被取消了。但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对党的事业一贯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一贯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他在可能的范围内,对于明显违背经济规律和实际情况的想法、做法,讲了许多意见,采取了许多纠正和补救措施。1959年3月底至4月初,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七中全会,钢铁指标由1800万吨至2000万吨,降为1650万吨至1800万吨。会后,毛泽东还是不放心,要陈云再研究指标问题。陈云受命后,带病连续主持中央财经小组会议,听取冶金部关于钢铁生产总的情况以及矿石、焦炭、耐火材料、钢铁冶炼、钢材品种等问题的多次汇报。同时,他又约相关部门的同志谈话,向他们反复询问和交换不同意见。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他提出钢材的可靠指标初步定为900万吨,钢的生产指标为1300万吨,并向5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作了专门汇报。6月13日,在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1959年钢的生产指标最终被确定为1300万吨。事实证明,陈云经过调查研究后确定的钢铁指标是完全符合实际的。1959年钢产量实际完成了1387万吨,钢材完成了897万吨。毛泽东主席称赞陈云:“正确的就是他一个人”,“他这个人是很勇敢的”,“坚持真理也勇敢”。陈云毕生坚持实事求是,一贯注重调查研究,弄清事实,找出规律,再作决定。他主张领导机关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前,要用90%以上的时间搞调查研究,用不到10%的时间来决定政策。他说:“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
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从国情出发,尊重群众、尊重实践,科学地分析和判断情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踏实地开展工作,并下大的决心干出成果,这是陈云鲜明的工作特点和领导风格。他说:“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于我们党的身上。”“我们有这样的责任,不能搞坏,搞坏了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全中国四万万五千万人的得失。”“工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踏踏实实,不能存侥幸心理,不能希望一蹴而就。”“工作一件一件来,每件工作做到底,就是最有成效,最快速度。”粉碎“四人帮”后,全国上下都希望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但对十年动乱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认识不足,在指导方针上仍存在急于求成的“左”的思想,造成经济上新的冒进和产业部门比例失调。三中全会后,中央决定在国务院设立财政经济委员会,由陈云、李先念任正副主任,他们联名致信中央,指出当前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建议用两三年进行经济调整。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确定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81年底,农、轻、重的比例基本趋于合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得到很大改善,财政收支大体平衡,物价恢复稳定。事实证明,这次调整为后来的全面改革和经济腾飞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而调整过程中,宝钢作为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大,引进设备、技术最多,主要依赖进口的工程,一时间“下马”呼声响彻全国。宝钢何去何从,中央委托陈云作出决断。陈云详细听取各方意见,于1979年5月31日至6月6日亲自到上海进行实地考察。心中的忧虑,陈云毫不隐瞒,他说:“在近一个半月中间,我对宝钢如何建设的问题,有过三次反复的考虑。”最终,6月16日陈云主持国务院财经委会议正式提出八点意见,决定:“从现在开始,对外的合同可以签了,工作可以做了,不要等待。总之,大家要同心协力,把宝钢建设好。”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干到底。”这些意见为中央最终在宝钢问题上的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经过3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宝钢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实践证明,陈云当初提出的八点建议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