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陈云同志中国人民永远怀念您>>回忆怀念>>正文
陈云负责经济工作的丰富领导经验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宋月红
浏览次数:
2025-07-23 10:05:06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学习陈云同志的丰富领导经验。”“在负责经济工作方面,陈云同志提出许多重要观点和重大举措,探索了创造性解决问题、打开工作局面的有效途径。”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陈云同志参与了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他长期负责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经济工作,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在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杰出贡献,创造了丰富领导经验,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一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我国现代化建设是在总结历史经验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首先就要对国情有清晰的认识,量力而行。陈云同志在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时指出:“我们这些落后国家,不是现代化的问题,而是有无的问题。如果落后些,生产很快,也是好的。我们是在自己的力量基础上发展和扩大生产的。”(《建国七年来经济建设的五条经验教训》,《陈云文集》第三卷)这是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基础和逻辑起点。1978年12月10日,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发言时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史无前例的一次伟大进军,必须既积极又稳重”(《关于当前经济问题的五点意见》,《陈云文选》第三卷)。他强调:“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坚持按比例原则调整国民经济》,《陈云文选》第三卷)

   与此同时,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要坚持正确方向。对此,陈云同志指出:“我们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进行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人民日报》1985年7月1日)他表示,四个现代化必须靠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是一定能够实现的。关于现代化的标准,他认为,“现代化应以最先进的工业为标志,这毫无疑问是可以完成的”(《同心协力建设好宝钢》,《陈云文选》第三卷)。“现代化不能比生活。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工业现代化。”(《对当前经济问题的几点看法》,《陈云文集》第三卷)尤为重要的是,他认为在搞社会主义建设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协调发展,他强调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中,如果不同时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如果忘记或放松抓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人民日报》1985年7月1日)。

   具体到如何实现四个现代化,陈云同志既重视工业基础,也强调技术人员的作用。他指出:“我们实现现代化的基地:现有工业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引进新技术。现有技术人员是我们知识力量的基础。”(《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陈云文选》第三卷)面对改革开放初期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情况,他提出要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没有老干部不能实现四化,没有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到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来,也决不能建成现代化的新中国”。他强调,使用和培养大批中青年干部的办法,要成为制度(《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陈云文选》第三卷)。他认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当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以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的技术革命即将来临时,他敏锐地指出,这“对我们的国民经济,对我们的电子工业,都是一场新的挑战”。“搞四个现代化,没有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不行。要把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抓上去,把电子工业搞上去”,要把有这方面知识的人集中起来。因此,“电子工业不仅要搞好科研和生产,也要抓好推广应用,搞出一项成果,就推广一项成果,使电子技术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见到大的成效”(《要把电子工业搞上去》,《陈云文集》第三卷)。

  二

   加快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陈云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受命主持领导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他统筹各方面力量,打赢了粮食、棉花、棉布、煤炭等方面的“经济战”,实现了全国财政经济统一,稳定了金融物价。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一年财政和经济工作状况时,他指出:“恰当地估计中国人与物两方面的潜力,在人民政权的保证下,我们有极大的创造性的成就的可能”,“必须认识中国社会经济情况是复杂的”,“向最好的目标争取,同时又作在最坏情况下的打算,我们就可以立于不败的地位,稳步地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继续好转和根本好转。”(《人民日报》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党领导人民迅速恢复了遭受战争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何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问题,十分重要。陈云同志强调建设规模必须同国情国力相适应,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便站不稳”(《解决吃穿问题的主要办法》,《陈云文选》第三卷)。他特别强调要处理好人民生活与国家建设的辩证关系,指出“我们很可以找出一个民生和建设正确关系的标准”,“工业、交通等内部的基本建设应该有适当的比例”(《正确处理民生和建设的关系》,《陈云文集》第三卷)。保障人民生活,首先要保障粮食生产,粮食“是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物资,没有粮食就不能建设”(《合理调整粮食供销矛盾》,《陈云文集》第三卷)。他强调,“粮食问题影响到我们整个的经济局面。要把被动的局面转变为主动,粮食问题也就是农业问题,是一个最大的问题”(《粮食问题与市场问题》,《陈云文集》第三卷)。粮食增产,“要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探索农业增产的有效途径》,《陈云文集》第三卷),而要使粮食过关,最根本的问题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农业机械化”(《调动农民积极性是粮食过关的根本》,《陈云文集》第三卷)。

   陈云同志负责经济工作的鲜明特点是始终站在政治上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规律,强调经济工作要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陈云文选》第三卷)。因此,在经济工作中,国家建设要有重点,注重轻重缓急。他说,“财力物力只有那么多,不分轻重缓急,大家一齐上,你挤我,我挤你,势必因小失大,处处被动”。重点是“从整个国家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考虑的”(《现代化建设和接班人培养问题》,《陈云文选》第三卷)。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的比例是重中之重。他在向周恩来总理报告关于五年计划问题的信中说:“内容有公私比重、工业农业比重、工业中轻重的比重、每年增加的速率等等。”(《关于五年计划问题给周恩来的信》,《陈云文集》第二卷)改革开放之初,他依然坚持按比例原则调整国民经济,强调“调整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按比例,能比较按比例地前进”(《坚持按比例原则调整国民经济》,《陈云文选》第三卷)。他善于从全国范围思考工业布局问题,包括什么范围开始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如何建立工业后方等。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改建鞍钢时,陈云同志就强调:“是否按期完成或推迟,关联到我国的财力和建设的速度”,“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完成鞍钢的改建,是我国工业化首要的步骤。”(《抽调技术员工支援鞍钢建设》,《陈云文集》第二卷)他敏锐发现提高机械制造能力的重要性:“经济建设的根本是工业,工业化就是机械化。所以,现在提高机械制造能力与我们目前的国家建设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提高机械制造能力》,《陈云文集》第二卷)改革开放之初,中央关于建设宝钢的意见确定后,陈云同志指出,“只能搞好不能搞坏”,这件事“关系到国格”(《宝钢建设只能搞好不能搞坏》,《陈云文集》第三卷)。他负责经济工作,一贯从政治上和从全国大局统筹发展,脚踏实地深入推进。

  三

   陈云同志积极探索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他研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探索适合于我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市场与计划的关系,在党的八大上描绘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格局,指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人民日报》1956年9月21日)

   陈云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要运用价值规律,“我们能够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用它来刺激增加更多的产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适应人民需要”。办工业、办商业、办手工业,都要为消费者服务,为消费者打算,为消费者便利着想。为了把市场搞活,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与适应人民市场的需要,要解决购销关系、价格政策、组织形式、市场管理和计划管理,“从节制资本到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多从消费者方面着想”(《要把市场搞活,以适应人民需要》,《陈云文集》第三卷)。转变商业的根本问题是增产。陈云同志强调,首先是农业生产,先活跃农村,再活跃城市。农村活跃了,整个社会都会活跃起来(《先活跃农村再活跃城市》,《陈云文集》第三卷)。

   党的十二大提出分两步走,在20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从1981年到1990年的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从1991年到2000年的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陈云同志指出:“要抓住这两个十年的区别。”“前十年是打基础的,要把各种关系理顺,因此必须稳当,不能搞快了。”(《前十年和后十年》,《陈云文集》第三卷)他强调,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还不行,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和进行必要的国家干预,“搞好宏观控制,才有利于搞活微观,做到活而不乱”(《人民日报》1985年9月24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综合平衡。他强调经济建设必须综合平衡,这就要研究比例关系。比例是客观存在,问题在于是不是自觉地去研究、认识(《对当前经济问题的几点看法》,《陈云文集》第三卷)。

   改革开放后,陈云同志积极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他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这是一件大事”。体制改革,农业先走了一步,“财贸的体制改革比农业复杂。内部的相互关系,外部的关系,都比农业复杂。因此,工业体制改革的步子要稳”(《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不下于私营工商业改造》,《陈云文集》第三卷)。他还强调,体制必须改革,改革必须经过试点,因为试点而使改革的进度慢了,与为了加快改革的进度而不经过试点,以致改得不好,还要回过头来重新改,这两种损失相比,前一种比后一种要小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给周太和的信》,《陈云文集》第三卷)。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陈云的“十五字诀”工作法
·下一篇:无
·一定要摆正个人的位置和心态——重温陈云《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
·第十八届“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辽宁沈阳召开
·“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重温陈云财经工作的十大方法
·陈云的“十五字诀”工作法
·陈云为何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陈云的勤奋学习精神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史志工作交流会暨陈云主题红色故事分享活动举行
·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红色头条: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献纪录片《风范:陈云的故事》播出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陈云负责经济工作的丰富领导经验
山东临沂:蒙古中小学生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全民族抗战时期党的作风建设与形象展示
有个地方名叫马兰
雷晨馨:“声”入兵魂,助听牵情——松溪县
特稿:“声”入兵魂,助听牵情——松溪县开
缅甸:历史不容篡改 和平需要守护
海南全省党史业务培训班举行
重庆: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数据库建设启动
黄婷婷:“听”见关爱!帮扶听障老兵重返有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