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并且要把这种风气扩大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去。他认为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道路上,这是提高决策水平、提高组织能力、提高民族凝聚力的最有效的办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自己主持的研究重要问题的会议上,总是请持各种有代表性意见的同志把意见完全摆出来,让大家尽情发言。讨论持续了三四天之后,他把大家的思想综合概括成几条,写在一张纸上,再请大家逐条发表意见。他从来不给别人扣帽子,在他做最终的结论性意见时,对各种意见,包括一些极端的意见,都仔细推敲,以找出最符合客观事物本质的正确意见。
父亲认为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有了反对意见可以促使自己思考问题。有时如果没有不同意见,他也要自己假设一个对立面让大家批驳。他在主持国务院财贸办工作时,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有一位副部长对一项重要政策坚持提出反面意见,为此大家辩论了三天,最后终于统一了认识。上世纪80年代初,有几位研究人员对一个典型进行深入调查后,对中央关于一项决定的部分政策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真阅读了他们写的报告后,指出:已经决定的政策要坚持下去,不要轻易变动。但是,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少数派要保护好,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非常重视,要给他们必要的经费和时间到基层去调查研究,鼓励他们不断向中央反映情况和提出意见,以保证中央能经常听到不同声音,对重大政策、决策的效果进行追踪、研究。
父亲常说,能听到不同声音不是坏事,这与中央保持一致并不矛盾,如果鸦雀无声,反而大事不妙。他还说,要让来开会和谈话的同志感到我这里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他认为,一个人有时免不了说错话,一点错话不说是做不到的。不怕讲错话,就怕别人不说话,党内一定要坚持民主生活、民主制度。另一方面,在讲民主的同时又必须有集中。要做到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否则,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一事无成。他还曾多次表示,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处理同志犯错误的问题,对由于认识不全面而讲过错话、发表过错误意见的同志,只要他们检讨了,在工作中纠正了就可以了,不要扭住不放。
父亲能做到实事求是和创造性探索,第四个原因是他敢于坚持原则,能顶得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常常感慨地对我们讲,坚持正确的意见时要有一个“硬脑壳”,不能计较个人得失。父亲的一生是充满坎坷、顽强奋斗的一生,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不愿意随波逐流。他认为,领导者在处理问题、提出意见和观点时,要把心摆得非常正,非常实事求是,毫无个人主义。只要这样做,就能够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就能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抵得上十万军队、百万军队,是一种无穷的力量。为此,他早在延安时期,就在学习哲学时总结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观点。建国以后,他曾多次因经济工作中的一些观点不被别人理解,而成为少数派,也曾因为一些重要的政治意见受到严厉的批评甚至批判。1962年,为了度过国民经济的困难,经过慎重的调查和长时间的思考,在与有关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商量后,他向毛泽东同志提出“分田到户”的办法。当时他已经知道毛主席明确表示过不赞成这种做法,但是他思来想去,觉得既然找到了解决缺粮问题的具体办法,还是应该尽快向中央提出。后来,他和邓子恢、田家英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上受到了严厉批评,虽然他没有被公开点名,但是参加会议的人都知道,党内提出“错误观点”的人中职务最高的是他。1977年,尚在家中赋闲的父亲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书面发言,要求重新评价“天安门事件”,重新让邓小平同志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他认为到天安门去的群众是为了悼念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