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到来之际,昨日,市委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联合召开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保护和利用好重庆抗战遗址,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丰富城市景观、宣传和提升城市知名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现存抗战遗址395处,数量居全国之最
重庆抗战遗址是指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至1946年5月5日还都南京期间,与抗战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的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本体尚存或有遗迹存在;具有抗战时期特征(20世纪30—40年代),并在重庆地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形成风格特殊且结构和形制基本完整的建筑;为纪念抗战时期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建立的具有典型意义或标志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
市文广局介绍,全市共有抗战遗址767处。其中,现存395处,占51.5%;消失372处,占48.5%。重庆是全国保存抗战遗址数量最多的城市,现存的抗战遗址主要集中在“一岛”(渝中半岛)、“三山”(歌乐山、南山、缙云山)、“三坝”(沙坪坝、江津白沙坝、北碚夏坝)。遗址类型基本涵盖了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所有类型,共有重要历史史迹和重要机构旧址、外事机构、军事建筑及设施等11大类不可移动文物。
抗战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应和城市规划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市把抗战遗址保护与“五个重庆”建设相结合、与主城区危旧房改造相结合,共投入5.2亿多元,对104处抗战遗址进行了抢救维修。
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主任徐千里表示,抗战遗址是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利用的工程中,既要注重遗址的本身价值,也要和城市的规划发展相协调。经过改造和新建的渝中区中山四路、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就是做了很好的衔接和专业水准的布置,得到市民很高的评价。
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陈蔚也表示,我市分布在多个区县的抗战遗址应形成合力,争取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在做到与城市规划发展相协调的同时,分布有抗战遗址的区县也可根据各自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
此外,陈蔚还提出,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还应多添加科技含量,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比如绘制抗战遗址数字化地图、将全市抗战遗址资源存入数据库、对一些消失的抗战遗址绘制三维数字虚拟图等。
抗战遗址可吸引创意产业加入,增添文化内涵
市社科院历史文化所所长张凤琦在发言中表示,当前,我市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多集中在政治、经济类建筑及设施,而对抗战文化类遗址的保护利用还比较欠缺。
她举例说,设在青木关中学的原国民政府教育部旧址、在南山黄桷垭重庆中药研究院的原中央工业实验所,以及在佛图关的原中英科学合作馆,许多市民都不了解,目前,这些遗址有的连保护牌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