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习近平、吕玉兰和正定部分县、乡干部合影留念。
1985年4月,习近平和吕玉兰来到解放军驻正定某部看望大家并合影留念。
知道玉兰同志病魔缠身,去年春天我因公到石家庄,赶忙去看望她,见她虽未康复,但精神尚好,也就放心了许多。谁知病魔无情,当我从北方回到福州不久就传来她病逝的噩耗。我为玉兰同志英年早逝,而感到深切的悲痛。
早在60年代,玉兰同志就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她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激励了当时的一代青年人。1982年春,我从北京调到河北省正定县,有幸和她一起共事,耳闻目睹了她的高风亮节、公仆风范,对她更加敬佩和尊重了。
玉兰同志曾在中央和省委任过要职,1981年9月,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安排,调任中共正定县委副书记。面对职务的变动,玉兰同志毫无怨言,服从组织安排,并很快同县委“一班人”打成一片。当时,县委分工玉兰同志抓多种经营工作。正定县是我国北方粮食单产最早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县。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只看重粮食生产,而忽视了多种经营,经济并不富裕,是有名的“高产穷县”。全县每年上交粮食征购 7600万斤,每亩平均负担200多斤,为了保征购,不得不压缩经济作物,致使种植结构单一,林、牧、副、渔不能平衡发展,增产不增收。玉兰同志了解到征购过重的情况后,就主张县委如实向上级反映,经过努力,终于使粮食征购任务核减到4800万斤,给正定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玉兰同志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她提出了“农民要想富,必须上工副”的口号,建议成立县多种经营办公室,把发展农业、工业和多种经营作为正定经济腾飞的突破口。她还主动请缨,不顾身体疾病,亲自带队走南闯北,学习取经,为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和全县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农业生产实行“大包干”时,县委“一班人”中认识不尽一致。玉兰同志根据四川、安徽等地全面推行农业“大包干”很快使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的事例,大力宣传“大包干”的好处,并提出可以先搞试点,然后逐步推开。由于县委“一班人”解放思想,形成共识,从而为正定县全面推行“大包干”奠定了思想基础。
玉兰同志有句口头禅,叫做“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意思是说领导干部不要只浮在上面,要深入基层,广泛接触干部群众和工作实际,不论哪方面的情况,哪方面的反映都要听、都要看,回来以后再分门别类加以分析研究,分头解决、落实,这是玉兰同志的经验之谈。玉兰同志总是喜欢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要求和建议。她还非常注意抓典型,凡是涉及全局的重要举措,她总是强调一定要先搞好试点,取得经验,然后再全面推开。当时正定县在推行农业“大包干”,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方面,都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这些典型所在的地方,都有玉兰同志留下的足迹。
玉兰同志15岁参加革命工作,既任过基层农村党支部书记,后来也当过省委书记,阅历和经验都很丰富,但她并不知足。1982年后,她提出要到大学去深造。当时考虑到她的身体不太好,年龄又偏大,家务负担很重,我和一些同志都劝她不要去了,但她决心已定,说社会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我们没有科学文化知识,怎么能干好工作呢?我们拗不过她,只好同意了。她用三年的时间学完了大学专科课程,以坚强的意志、刻苦的学习精神,取得良好的成绩。
玉兰同志深知知识的重要,所以她爱惜人才。她看到在发展多种经营、大上工副业,实现正定经济新飞跃的过程中存在人才不足的问题,就提出可以借鉴当时江苏的经验,即充分利用本地的能人,又从外地广纳人才。1983年4月,正定县制定出“招贤纳士”的九条规定。年内,我们就引进各类技术人员46人。这些人才到正定后,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找资金、上项目、建工厂,使全县经济建设出现蓬勃发展之势。当年就新上项目58个,工业产值增加9000万元。这些都和玉兰同志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
玉兰同志总是那样朴实无华,任劳任怨,严以律己,处处表现出劳动模范的崇高凤范,时时记住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实践着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从不搞特殊化,住的是一间机关平房,又暗又潮湿,很多同志提出要给她换房子,都被她婉言谢绝。平时吃饭,她总是和机关干部一样,到大食堂排队买饭。有时开会或下乡回来晚了,也不让师傅另做,吃凉饭是常事。但谁有了什么烦心事,她就亲切地安慰劝解;谁有了什么困难,她就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在她的心目中,群众的事,就是她的事;群众的难事,就是她的大事。有一个叫李志安的县文化馆干部,毕业于天津美术专科学校,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书法家,但多年以来一家4口人一直挤在两间由库房改造的居室里。玉兰同志知道后,亲自找有关部门协调,为其安排了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离休老干部王世恭同志,当时已70多岁,体弱多病,玉兰同志就常去王老家里看望,并帮助调理饭菜。对于群众生活中的小事,玉兰同志总是体贴入微、情到意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