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纵队面临着三省敌军“会剿”的时刻,1935年5月中旬,红军黔北游击队前来合队,这对壮大纵队力量,粉碎三省会剿是十分重要的。会师后,川南特委当即召开特委会议,会议决定:中共川南特委改称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改称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作为红军后卫部队,继续转战川滇黔边区,将川南、滇东北、黔西北二十多个县逐步开辟成红军游击区和革命根据地。会议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所有干部战士,要坚定信念,团结一致,在任何艰险中敢于挺身而出,争取革命胜利。
(二)总结教训,扩大队伍,粉碎三省“会剿”
1935年2月,红军游击纵队深入川南以来,转战川滇黔边区二十多个县,打乱了敌军部署,使敌军更加惊恐,于是更加紧川滇黔三省“会剿”。长官司、红山口是川滇边的防共要塞,我部路经红山口时,遭敌埋伏,伤亡100多人,其中干部数十人,主要领导徐策、张凤光牺牲,参谋长负伤被俘。针对这种情况,同年6月中旬特委在威信县簸箕坝召开扩大会议,确定了下一步粉碎敌军“围剿”的行动方略。(1)利用山区险要,转战川黔边区;(2)利用地形和群众条件,在游击中消灭敌军;(3)加强敌情调查,寻找敌军无备,突然袭击,促敌被动挨打,或是采取夜战闪击敌军,甩掉追击;(4)利用敌军漏洞弱点,突破敌军“围剿”;(5)随时在战斗间隙中,利用山区隐蔽休整,努力保持旺盛的精力,以适应连续作战。
簸箕坝特委扩大会议后,纵队经过暂时休整,从云南滇东北取道镇雄,进占赫章城,又转入川南门户筠连境内,突袭卞乐瓦,轻取巡密司,打开敌人认为固若金汤的筠连城,相继巧占叙蓬溪镇,闪击兰田坝,威胁泸州,迂回占据大洲驿,佯攻纳溪城,转向南六县进军,袭击长宁附安场、江安红桥镇、珙县洛亥,再转赤水县一碗水场及黔西九仓坝等地,击败敌军追击……这些军事行动,拖着敌军团团转,到处扑空。地方军阀们说:坚决除后患,老家才能保。这些事实表明,我们实现了牵制敌军的任务。
1935年春至1935年冬末,游击纵队在掩护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中,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付出了重大牺牲,纵队由1000多人的武装减少成200多人了。为了改变危险的处境,1935年11月末,在长宁梅洞场贾家湾召开特委会议,大家认为,保存实力,战胜敌军“围剿”,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提出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会后分成两队:一队由刘干成、余泽鸿、刘复初等同志负责;二队由龙厚生、黄富山、曾广胜等同志负责。分队行动后,二队行军到炭厂暴露目标,被敌击散。长宁县敌军疯狂围攻一队,余泽鸿同志不幸牺牲,我们组织深夜突围,天明到了踏水桥山上隐蔽,次日下午又被敌围追,天黑时才将敌甩掉。
次日部队到连天山时,只剩下17人。第三天发现敌军蜂拥而至,上山“围剿”红军。因此特委提出:
①利用连天山森林隐蔽,每天更换方向和地址,绝对保密不暴露目标,严防敌人攻击,争取时间休整。同时我们设法买粮和穿的用的,领导干部带头帮厨、放哨……同志们对此深为感动,上下团结更加亲密。
②提高战友们的思想认识,指明保卫中央红军长征胜利,是关系中国革命存亡问题,我们作为红军后卫部队,为了争取红军胜利北上抗日,哪怕游击纵队覆没了,也是有价值的。当前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我们有坚强的特委领导,又有边区广大群众热情支持,同时经过近一年的战争锻炼,我们已有一些斗争经验,只要坚持下去,敌军冬季作战不利,也会撤去。而我军收容打散人员和继续扩大红军,就能迅速发展。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斗争,敌军“围剿”找不到目标,撤兵回城。我们下山时,通讯员徐茂良带了30多人武装前来归队,以后沿途又发动工农参军和收容归队的同志,很快发展到400多人,编成两个大队,恢复了纵队建制,仍在红军老游击区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