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发生在习水境内的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也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西方评论家称赞四渡赤水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就连毛泽东也多次谈到,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不仅深切地感受到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神来之笔,更感受到四渡赤水所蕴含的深厚军事文化积淀,对于我们研究军史、培养战略思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战略思维是战争谋划的先决条件,高明的指挥员必须把握战争全局和掌控战场布局
战争不仅是敌对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而且是两军最高统帅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直接较量,其战略思维的优劣,将直接体现在对战争全局的控制上。四渡赤水战役就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在战略谋划上一次较量。
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其兵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元气大伤、弹药奇缺,补给匮乏;而蒋介石全歼红军于湘江的企图落空后又集中40万重兵进行围堵,双方兵力悬殊。蒋介石的军事部署是,一方面凭借优势兵力在红军可能跳出的沿线布防,以逸待劳,从战略上讲,这对红军极为不利。但是,蒋介石在实际指挥中,更计较一战一役的得失,把主要力量集中于对红军尾随追击,这实际上是抓小放大的战术行为。相反,毛泽东紧紧把握跳出包围圈北上抗日这个战略目标,不计一战一役胜败,因势利导,牵着国民党军队东奔西跑、疲于奔命,并在牵的过程中造成敌人的被动,寻机歼敌,跳出包围圈,具体来说,一渡赤水河,迫使国民党军汇聚川南,造成黔北空虚;二渡赤水河,红军向黔北猛杀回马枪,突破桐梓、攻克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蒋介石被打疼了,又指挥部队向遵义蜂拥而来。红军三渡赤水河,将国民党重兵再次引入川南;而红军又虚晃一枪,四度赤水河,并南下突破乌江,直逼贵阳。这时,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吓得魂飞魄散,严令云南国民党军阀部队火速东进“救驾”。这一着,早在毛泽东的胜算掌握之中。在此之前,毛泽东就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当云南军阀部队昼夜兼程赶赴贵阳,红军却绕过贵阳,以秘密神速的动作向西直插云南。云南军阀大惊失色,一面向蒋介石紧急求救,一面命令云南北部军队南下增援。这样,金沙江防线就空虚了。中央红军直驱金沙江,从容渡江北上,将国民党军40万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可以说,由于双方战略谋划水平的差异,演出了四渡赤水这一精彩绝伦的战争活剧。
纵观古今战史,我们看到,战略思维是掌控战争全局与进程的先决条件。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战略思维,这才有利于提高我们在复杂环境下的临机处置能力。
二、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有自己软肋,高明的指挥员对敌软肋进行集弱研究,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拣弱的打”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作战原则,这也是长期敌强我弱战争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基本原则。从创建人民军队之初就在敌人重兵包围、夹缝中生存的毛泽东,比任何人都更明白这一克敌制胜原则的奥妙之处,他用民间通俗的语言风趣地比喻:我们打仗,好比雷公打豆腐,要专拣软的欺;打仗又好比做生意,赚钱就来,蚀本就不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更能体现出毛泽东这种对强敌软肋进行集弱研究思想。遵义会议后,蒋介石最担心的,一方面是中央红军渡过长江北上同红4方面军会合,另一方面是中央红军东返湘西同红2、6军团会合,于是,国民党军队在这两个方向上严加布防的同时,对红军死追不放。然而,蒋介石万万没想到毛泽东会“舍近求远”,指挥中央红军对国民党军队防守较为薄弱地区实施战略大迂回,长驱云南、抢渡金沙江。由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主力和红9军团实施巧妙的配合行动,使他长时间无法确切判明中央红军渡河地点,因而一再分散追击兵力,只能无奈地听任中央红军全部安然渡过金沙江。由此可见,毛泽东正是针对敌强我弱的特点,充分分析战场态势,在运动中寻求敌人弱点,避实击虚,不仅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还使红军北上抗日战略得以实施。
针对强敌进行集弱研究的思想,是指导战争的一个定律。因为任何高明的指挥员都会有疏漏任何强大的对手都会有其致命的“弱点”。即使在信息化战争的今天,集弱研究仍是战胜强敌的重要原则。近几年,美军大力推行“网络中心战”,连续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胜利,在国际社会形成了绝对优势。但是,俄罗斯认为,“网络中心战”的强大是相对的,强中有弱也是必然的,俄罗斯经过集弱研究,提出“网络破袭战”,伊拉克战争中,伊军使用俄罗斯研制的第二代GPS干扰机实施干扰,人们就看见美军的7枚战斧巡航导弹打偏到了土耳其和沙特境内。2003年3月21日夜,轰动一时的美国女兵林奇,之所以被俘,就是她所在的第507运输车队,从科威特出发前去支援第3机步师,由于GPS导航仪被干扰,导致车队遭到伏击,林奇被俘。目前美军各类装备和武器平台上大约有10多万个GPS接收机。美军还是比较紧张,参联会主席忧心地表示:“如果没有了GPS系统的支持,美国甚至连一场战斗都无法取胜,更谈不上打赢一场战争。”
三、强弱是相对的,高明的指挥员要善于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变挑战为机遇,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
毛泽东深谙马克思主义军事辩证法,认为战场上的优势和劣势,强与弱乃至主动和被动,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主观努力,促使其转化的。
四渡赤水战役是一场3万对40万人的悬殊较量。毛泽东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用兵,促使敌我强弱转化,这与红军长征初期,左倾领导者不顾敌情一味死打硬拼形成了鲜明对比。面对各路国民党军奔集而来时,为了争取主动,寻机歼敌,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避实击虚,突然回师东进,二渡赤水,抓住黔北敌人兵力不足的有利战机,对敌形成优势兵力,取得了遵义战役的重大胜利。这样就使在全局上处于优势和主动的国民党军变成在局部上处于劣势和被动,从而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接着,在三渡、四渡赤水和南渡乌江中,毛泽东又巧妙地采用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大踏步进退的战术,指挥中央红军迂回穿插于国民党军的重兵之间,始终掌握着行动的主动权。蒋介石苦心策划的“围剿”,一次一次地落空,他指挥下的国民党军由优势变为弱势,处处被动,疲于奔命,而中央红军则机动灵活,处处主动。这样,既保存自己,又消灭敌人,打击了敌人的士气,给敌人以极大的震慑,使国民党军再也不敢像长征初期那样紧追不舍,而是心怀戒虑,畏缩不前。虽然蒋介石一再要求对中央红军“紧追”、“穷追”,但其各路“追剿军”始终不敢“衔尾紧追”。所以在每一步的作战行动中,国民党军虽然大多数时间走大路,中央红军都是走小路、山路,但国民党军总是比中央红军落后两天甚至更多的路程,而且不敢以1个旅、1个师突出冒进,必须各个纵队等齐后才行动。这样,就相对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了中央红军以更多的主动和自由。这也在中国军史上留下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经典。
这种强与弱、被动与主动的军事辩证思想,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正确地评价了这场史无前例的长征:“由于红军确立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于是把可能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近几年,中国军队去美军西点军校参观,该校学者在介绍朝鲜战争的经验教训时,总要反复说一句话:美军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怕的是中国军队毛泽东化。美军为什么这样讲?对这句话,人们可以有许多理解,但有一点,也是它的真正关键点,就是四度赤水所体现出的美军害怕的中国军队毛泽东化的“秘诀”。这是我们的传家宝,是现代信息条件下战胜强敌的“看家本领”,丢不得。
最后我要强调,在习水这片热土上,走出了两代党的领导核心、三任国家主席、一任国务院总理、七大元帅、五任国防部长、数百名开国将军和3万多红军精英,是共和国的辉煌历史,是习水人民的光荣,是我们大家的光荣。我愿和习水人民一起为宣传研究丰富这个精神宝库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