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馆的三万二千件藏品,一个人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刘洋屠锐[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刘洋、屠锐;指导教师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韩亮、王晓红,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白如金(兰州大学援疆干部)]7月9日,午间微雨,汽车在双向八车道的宽阔柏油路上向着远山奔驰,两侧的一棵棵榆树与白杨树倏地向后远去。笔者向南远离城市,来到距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城市中心20千米的三工镇南头工村。进入村庄,成片成片金黄的麦地、绿色的棉田在车窗外向后掠去。汽车在丁字路口转了一个弯儿,来到头屯河谷一片种满树木的狭长河床,这里坐落着永鹏红色记忆收藏馆。绿树掩映的门前,笔者见到了馆长柳永鹏。这位不惑之年的西北汉子,在20余载光阴里收集了约三万二千件红色文物,走过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父亲常常教导我,吃水不忘挖井人。”柳永鹏出生于1980年,祖籍青海。“民国时期,爷爷被地主用一匹马换去当奴隶。后来解放军来了,共产党来了爷爷翻身得解放,分得了土地,20世纪50年代我父亲参军入伍,在兰州军区服役8年,复员后到了新疆。”1989年前后柳永鹏的父亲柳德仁带着一家人来到南疆阿克苏地区的温宿县开垦荒地,“起初荒地上住的房子都没有,我们就在地上挖坑,在上边搭一些木板、塑料布,住在地窝子里。”20世纪90年代初,父亲柳德仁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腿部受了伤,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工作能力,五年级的柳永鹏只得辍学打工,补贴家用。15岁时,重新进入学校的柳永鹏已经抑制不住打工时产生的外出闯荡的心思,初一没有念完便再次辍学,进入了社会。对于诗人来说,新疆大地是他们笔下“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的炫彩美丽,而对于当时的柳永鹏来说,这片土地是他辗转谋生的场所。“那时候在地里捡过棉花,在工地上打过工。”在南疆跟随一位老板打工3年后,老板带领几位最踏实肯干的工人去了一次乌鲁木齐旅游。“回去以后,心就收不住了,想要去到大地方发展。”靠着七年间打工、包工程的积蓄,柳永鹏在乌鲁木齐买下了房子,一家人安顿了下来。2009年,他和一位朋友在昌吉承包了一片河床荒地,并在这里亲手平整土地,种下了树,而日后,正是在这些已经长至参天的绿树下,有了永鹏红色记忆收藏馆。“收藏这些红色文物,最多的还是受我父亲的影响,父亲常常教导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作为一名老战士,柳德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的感恩、对科学的尊重在像润物的雨在生活的每个角落灌溉着柳永鹏的心田。“他是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柳永鹏回忆道。本世纪初,柳永鹏开始了收集红色文物的旅程。数年后,他在乌鲁木齐的住房中、办公室里已经摆满了各种老物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女儿带着同学来到家里玩,这里有琳琅满目的红色文物的消息便传开了,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拜访、参观。“我便有了建一个馆子把藏品陈列出来的想法,恰好之前承包了一片地。”2018年,柳永鹏仿造中共七大会址建起了展馆,时至今日,收藏馆已经接待了从全国各地而来的参观人员近10万人次。
“新疆跑完了,就往全国跑,最远到过黑龙江”在馆长顺次打开一盏盏明灯之前,氤氲在空气中的那老物件共有的气味,一种古朴、厚重的味道将是漆黑的展馆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明灯点亮,豁然开朗,在展的4千余件藏品静静地躺在明洁的展柜里,静默无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万余件珍贵的藏品绝非一日得来,柳永鹏收藏的旅途源自本世纪初的一次打工经历。“我的第一件藏品是一尊毛主席像,是当时去拆一座废弃的老房子,在其中发现的。”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发展尚显粗放,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意识尚未普及。当时柳永鹏时常参与动拆旧屋的工作,每次开工之前,他都会亲自把老房子仔仔细细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保存的老物件。“后来有空闲的时候,我没舍得去旅游,就总是喜欢逛乡下,在村子里到处打听有没有可以收的老物件。越是没人住的破旧的房子,我越喜欢往里边钻。”
在展馆一角,柳永鹏拿起了一份20世纪8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行的报刊,“这是我当时在造纸厂里找出来的,我曾经在一家造纸厂里免费打工3个月。管个吃的就行了,不要工钱,从那里抢救了不少。”他指向远处的展柜,“那边的好多毛主席语录就是那个时候抢救出来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对于柳永鹏来说,收集红色记忆并不只是一次心理上长征式的旅途,为了收集这些老物件,柳永鹏常常一个人驱车外出,深入乡间,四处探访。多年以来,他那辆越野车的车辙已经印在了大江南北的土地上,“新疆跑完了,慢慢在新疆收不上东西了,就开始往全国跑,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都去过,最远我开到过黑龙江,每次一出去就是两三个月。”在这个过程中,柳永鹏收集到了很多之前不被重视,未得到妥善保护的文物。在实验原子弹的马兰基地附近的村庄里,柳永鹏见到了一个可以随车拖运的通讯车,负责通信任务的核试验指挥车。初见时,指挥车早已不复当年模样,而是已经被当地村民养上了鸡。有的时候藏品持有者当时并不想出售物品,柳永鹏就会选择加上对方的联系方式,等到对方转变心意的那一天,柳永鹏就立刻买飞机票去到当地把物品收来。“这些年来开销很大,我爱人一开始并不支持我,因为我兜里的钱都投在这里了。哪怕一天只吃一碗臊子面也要把钱花到收藏上,等到家里有事用钱的时候往往却又没钱。”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永鹏红色记忆收藏馆已经被中央党校党建头条、新华社及其海外版、学习强国、中国日报网、新疆电视台等各大媒体报道宣传,柳永鹏留住红色记忆的初心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关注度增多后,柳永鹏接触到了更多获得珍贵的红色历史文物的机会,比如徐向前元帅的后人将元帅服捐赠给了永鹏红色记忆收藏馆,这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如今被完好地保存在仓库当中,尚未对外展出。谈及馆里最珍贵的藏品,柳永鹏说:“我最喜欢的是我从伊犁收到的一本抗美援朝老战士的日记,这当中记录了老战士从开始参与战斗到后来看守战俘营的经历。那个时候的美军真的是武装到了牙齿,而最终还是被志愿军战士打败了。后来我收藏了一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缴获的美军使用过的睡袋,我躺进去试过,零下三十度也很保暖。而在长津湖战役里,我们的战士却被冻成了‘冰雕连’。”
抗美援朝战地日记屠锐/摄靠着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斗志,志愿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我最赞叹当时的一句话,我宁愿死在残酷无情的战场上,也不愿意让祖国和人民遭受帝国主义的奴役。”侵华日军用幼童遗骨制作的烟斗、八路军115师弹痕累累的旗帜、军阀盛世才残忍暗杀毛泽民同志的史料证据……一件件真实的文物,无不令人触目惊心,无不是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的鲜活映照、无不是党百年发展历程的真实见证。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件件藏品在岁月的长河中被渐渐地刻上了年华的痕迹,然而它们背后蕴藏的精神与力量却也是在这年华的积淀中愈发熠熠生辉。
“希望未来能在全疆每个地区都办一家收藏馆”
“就看着我闺女,我切身觉得,我办这个,这辈子也值了。”柳永鹏儿女双全,女儿在读初一,儿子在上小学三年级。“我女儿所在的小学在她三年级的时候在校园里办了一个小的展馆,从三年级到小学毕业,她一直是学校展馆的讲解员。”柳永鹏的女儿从小成长在充满红色元素的环境中,受到王二小、小萝卜头等少年英雄故事的耳濡目染,逐渐养成了不怕困难,独立成长的性格。“这就是从红色精神中吸取力量。我女儿特别懂事,三年级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坐火车,能从南疆坐到北疆。”谈到女儿,柳永鹏的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有人说把自己一辈子赚到的钱都留给孩子,我觉得那是害了他,能够让孩子养成一种自力更生的习惯,我觉得才是留给他一生的财富。”就在纪念馆外墙边斑驳的树影之下,立着这样一个牌子,上面用鲜红的字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挥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柳永鹏将习总书记的这段话语打在宣传牌匾上,“这三句话,我正在努力地践行。”
在展厅当中,有一架柳永鹏用废弃的汽车配件亲手焊制的加特林机枪模型,“很多孩子来这里参观,很多知识他们听不懂,但是很喜欢玩这个。”柳永鹏谈到,“我向他们提问我国的十大元帅都是哪几位,几乎都答不上来。”说到这里,他的眉头皱了起来,像个“川”字,“这就是文化断层,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咱们中国近代史,因为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不是从天上凭空想象得来的。”采访过程中,一位“不速之客”来到了收藏馆,从他的言语中笔者得知,这是一位曾在20世纪80年代服役4年,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战士,他的父亲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事先并不知道参观需要提前预约,但是柳永鹏也热情地接待了他,老战士难掩喜悦,四处留影,并表示下个月八一建军节与老战友的聚会一定会选在这里。“我这里收藏了好多面不同时期的国旗,近期我想办一个国旗展馆。”
柳永鹏说到了他对收藏馆未来的展望。他希望,之后能够一年新建一所场馆,畅 想着能在新疆每个地区都开设一家收藏馆。收藏馆一侧,有一条林荫小路。这条路用到的石头,是柳永鹏亲自从河中拾来的,这条路是他用石头和沙子亲手铺就的。两侧插满小幅红旗的篱笆墙也是他自己建造的。路旁有小片的农田,可供前来参观的青少年锄地、翻土,体验南泥湾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