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旅游建设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旅游意义
  当前位置:中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红军长征红色旅游基地>>旅游区新闻>>正文
中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沪浙红色旅游区
湘赣闽红色旅游区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
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
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
陕甘宁红色旅游区
东北红色旅游区
鲁苏皖红色旅游区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
太行山红色旅游区
川陕渝红色旅游区
京津冀红色旅游区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
 

原始记录的,最真实的长征(组图)
2022-08-01 11:49:59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刘统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分享到:0

    我想每一个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谁都知道。但是我要问你们一句,红军长征的故事是怎么来的?这个恐怕就有好多人答不上来。

    我们说一部伟大的历史,它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个历史是否能流传下来,关键是有没有人用文字来记录它,把它保存下来。《红军长征记》这本书,主要是红一方面军的长征的经历过程。这本书,我们管它叫作原始记录,是因为其中每篇都是红军长征的亲历者在长征刚刚完成之后不久亲笔写出来的,这就是它的历史价值。

    为什么长征的亲历者们要写这些回忆文章呢?为什么要结集成书呢?这个得从1935年红军一方面军到达陕北说起。当年,红军长征第一批到达陕北的是毛泽东、周恩来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的部分人员,到达陕北后,他们跟刘志丹、徐海东的部队会师。长征的结束,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激动人心、波澜壮阔,当时革命和红军都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毛泽东带到陕北的队伍,是一支精疲力尽、饥寒交迫的队伍。毛泽东过草地时,与张国焘决裂,毛泽东坚持要北上,张国焘坚持要南下,结果毛泽东北上的时候,红四方面军没有一个人跟他走,当时张国焘有九万人,毛泽东只有一万人,但是毛泽东没有退路,他拼命也得北上,因为他感觉北上才是唯一的出路。

    毛泽东到了哈达铺,看到了国统区的报纸,才知道陕北有刘志丹,有红色根据地。也就是说红军长征的路程已经走了百分之九十,最后才知道有陕北这么一块地方,对于毛泽东领导的长征部队而言,可以说是绝路逢生,然后大家非常高兴地越过了六盘山,来到了陕北,最先到达的是吴起镇和瓦窑堡。当时这两个地方在陕北红军控制的范围之内,但是在那个时候,陕北也处在一个非常严峻的时刻。

毛泽东与张国焘在陕北

    最先到陕北的是红四方面军的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到了陕北之后,他们也有那种大鱼吃小鱼的作风。当时他们看陕北这个队伍不像样,队伍不纯,就开始在陕北肃反,当时把刘志丹等人全都抓起来了,一边肃反,一边杀害陕北红军的领导人。但是,红二十五军的军长徐海东是一个非常厚道的人,当徐海东得知红军快来了,他就准备去接红军。有一天打仗的时候,通讯员说,中央已经到了,毛主席等着你去呢,结果徐海东仗也不打了,骑着马,跑了几十里的山路,到了一个村子。

    在一个破窑洞,他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当时头发长长,脸色青灰,非常消瘦,穿了一件补丁摞补丁的破大衣,见着徐海东以后,紧紧地握着徐海东的手说,海东同志,我们终于到家了。徐海东就说,中央让我做什么请指示。毛泽东第一句话就是,能不能给我们点钱,我们太穷了。可以说,红一方面军走到这的时候,已经是可以说是走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徐海东是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军费五千大洋,全部交给了中央,所以毛泽东非常感动,说徐海东同志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徐海东

    中央到了陕北之后,最开始住在瓦窑堡,就是今天的子长县。瓦窑堡那个地方,当年也是穷乡僻壤。红军到了瓦窑堡住下来的时候,当时红军回忆,说住在破窑洞里,连门都没有。他们当时觉得有窑洞住已经比在草地露天住好多了,住在窑洞里,晚上就找一些柴火,点一堆火,度过寒夜。结果山上的狼看见有火,跑到窑洞里来取暖来了,战士们睡醒一看,怎么有一只狼在窑洞里,赶紧把狼给打走。当年红军刚到陕北的时候,就穷到这种地步。怎么办?首先得解决生存问题。

    到了1936年7月,陕北突然来了一个客人,这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斯诺是有些探险精神的,他在上海听说陕北有共产党,就表示要到陕北来看看。那会到陕北谈何容易!他首先在上海找宋庆龄,宋庆龄找到张学良,张学良住在西安,张学良派人给斯诺提供了马匹,提供了保镖,斯诺是在上海的中央特科的一名地下党员——红色牧师董健吾的陪同下,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宝安,就是今天的志丹县。毛泽东一看来了个外国人,非常高兴。他希望斯诺能给红军做下宣传,希望外界能给红军提供募捐。于是,毛泽东就让杨尚昆代表红军的政治部、宣传部,给各位同志们写了一封信,发出号召,说最近有外国友人到我们这来,我们要利用他给我们在国际上做宣传、搞募捐,这样的话让我们能够活下去,请大家每个人写几篇红军长征的经历,汇总起来。

    这是为了什么呢?为了给斯诺的采访和写作提供素材。所以一听说能募捐,红军干部们就非常高兴,于是他们就你一篇我一篇,特别是红军内部,也有一些大知识分子,一些大笔杆子,于是他们就一共写了是两百多篇,汇集起来,毛泽东让当时的宣传部,把这个材料用复写纸复写了几份,其中一份就交给了斯诺。于是斯诺拿了这么多的原始材料,回到上海写了一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所以红军长征怎么出来的,我们说是斯诺最先宣传出来的,但是斯诺的材料从哪来的呢?是红军战士、干部们给他提供的这些回忆录。这样的话,红军长征的故事,就传遍了世界,红军长征的精神,就开始广为人知。

    隔了不久,西安事变爆发,促成国共合作。国共合作了,红军长征这些回忆录,都是讲国民党蒋介石如何围追堵截红军的,抗战时期就不太好拿出来说了。所以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后,这些原始记录,就存起来了。到了1942年,八路军政治部说,这些同志写的这么宝贵的东西,咱们总得给他们出版。1942年,当时八路军政治部编个内部本,作为党内参考资料。当时在延安用土纸印了这么一套书,叫《红军长征记》。但这个《红军长征记》当时流传的范围很小,基本上就没几个人能看见。有一个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叫史沫特莱来到延安,采访朱德。她回去以后给朱德写了本传记叫《伟大的道路》,这个跟《红星照耀中国》一样,也是当时在国际上很有反响的一本书。于是朱德为了给史沫特莱提供一些素材,就把土纸印的《红军长征记》给了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去世后,这些书辗转流传到了哈佛燕京图书馆。大概是二零零几年,哈佛燕京图书馆清理图书,要把一些老版本给处理了。当时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有一位中国学者叫沈津,懂古籍。他看到一大堆扔出来的书里,有一本朱德的签名本《红军长征记》。于是,沈津就跟上海图书馆取得了联系,上海图书馆一听有这个东西,如获至宝。在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的时候,就把这部《红军长征记》,在国内重新影印出版了。这是在国内第一次看到了这个《红军长征记》的原始版本。我也是在那个时候看到这个版本的。看到这个版本之后,我觉得这个版本的记事,跟我们当年了解的红军长征的故事有很多的不同,可以说有很多的新鲜材料,是我们过去从来不知道的。我看了这个版本之后,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红军长征的原始资料来做一番收集和注释,整理出一个最原始的本子出来。

朱德签名版《红军长征记》

    顺着这个线索,我首先来查《红军长征记》流传的源流。《红军长征记》零星的东西,在解放前后都有过。我的标准是,必须是在《红军长征记》这个版本之前的原始记录我才收。这样的话,首先找到了一本,1936年版廉臣著《随军西行见闻录》。这个版本,我第一次见,我看的还不是原始版本的,我那会还没有条件看到原始版本。

    1953年,当时中宣部出过一个内部版本,叫《党史资料》,《党史资料》当时就把《红军长征记》百分之九十五的内容发表出来了。但是这个版本是编了号的,属于党内的机密材料,只有高级干部才能看到。到了195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叫《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我们注意到,这个版本是建国后第一次向老百姓公开的版本,但是这个版本就是1942年的原始版本,里边只选了五十多篇,可以说是砍掉了一半,为什么要砍掉一半呢?当时建国后宣传长征,要注重正面,要注重形象,所以审查者认为,不太适合的一些内容,不太成熟的一些内容,就不收进去了。但是《红军长征记》1956年的版本好在哪?就是它收了廉臣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廉臣是谁?我也不知道。但是他伪装成一个红军的俘虏,原来是个医生,跟着长征走了一半,然后一路上看着红军过乌江,过泸定桥,通过彝族区等等情节,他都写进去了。

1956年版地图

    这个1956年的版本,还有两篇综述性质的长文章,都是1942年的版本里没有的。作者都是杨定华,文章一篇是《雪山草地行军记》,另一篇是《从甘肃到陕北》。这三篇文章,一篇是廉臣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另两篇是杨定华的,都是综合性的叙述,基本上对长征进行了一个最原始的描述。之后的各篇都是片段,是每个作者写的个人经历。所以说,1956年的这个版本,虽然是个选本,但是它把这三篇综述性的长文给收进来了,都是1936年、1937年写成的原始资料,于是我就关注到了。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开始大规模整理党的文献,中央文献研究室成立。廉臣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被陈云同志认领了。这文章是怎么回事呢?陈云长征走到了半路,快过雪山之前,中央作一个决议,派陈云和潘汉年两人离队,一个是到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的情况,一个到上海去重建地下党。所以,陈云和潘汉年两人在泸定一带就离队了,陈云先到了上海,然后辗转到了莫斯科,到了莫斯科之后,陈云向共产国际作了关于中国长征的报告。共产国际表示,你能不能把这个东西写出来,向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作宣传,于是陈云就说,我要是个人直接写,好像不太客观,我用个化名,装成一个国民党的医生,装成一个红军的俘虏,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写长征,这样写比较客观,也能让大众接受,于是陈云就写了这篇几万字的长文——《随行西行见闻录》,发表在共产国际于法国办的一张报纸叫《救国时报》。

廉臣的《随军西行见闻录》

    又过了两年,杨定华也到了苏联,一看陈云写了个开头,没写后半截,于是杨定华就写了后边的《过雪山草地》,一直写到陕北。杨定华是谁?2006年,我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亲历长征》的时候,杨定华还没有考证出来。后来我突然看到了一本书叫《邓发纪念文集》。邓发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保卫局的局长。他到了延安之后,奉命从新疆去苏联,向共产国际作汇报,做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代表。邓发到了莫斯科之后,他看见陈云写的前半截,于是他说我来写后半截,就用杨定华的名义,给发表出来了。杨定华是邓发在共产国际期间用的化名。这样的话,一个是《红军长征记》原始版本被影印出版了,一个1956年版本中又把陈云、邓发的三篇长文章,给汇集到一起了,这不是就全了呢?于是我就把这两个材料捏在一起了,这叫红军长征的原始记录。于是我就跟中央文献出版社的同志说,我想出个《红军长征记》的全本。他们说好啊,可以出个全本。但我发现1953年中央宣传部内部的版本中,有两三篇文章并没有收录进来。

    有一篇文章我印象非常深刻,叫《遵义十日》,讲红军到了遵义,干部团有一个干部,写了在遵义生活十天的日记。一看《遵义十日》,我觉得这文章写得太生动了。红军的形象在我们眼里边都是穿着军装,跋山涉水,坚韧不拔,高大上的形象。但是在这篇文章里,红军到了遵义以后,突然这些干部都变成了一个小资的形象。文章的作者叫何涤宙。文中讲到,红军到了遵义,干部团放假了,大家可以上街。上街之后,大家去下饭馆,走那么远的路也没吃着什么好东西。饭馆做的辣子鸡丁特别好吃。于是回去以后,就跟同事们说,那家饭馆辣子鸡丁特别好吃,明儿咱们再去吃。第二天再去吃,辣子鸡丁肉少了一半,多给了好多猪肉。你想想,这么一个小遵义,当时就那么一条小街,就那么几家饭馆,一下来了那么多的红军,都去吃饭馆,一个遵义城里才有多少只鸡,肯定是一两天就吃完了。

    到第三天再去吃,根本不是辣子鸡丁了,就是猪肉丁了,还铺了好多的菜,结果何涤宙他们就非常不满,说饭馆是偷工减料,结果伙计说下次来一定做好。怎么可能做好,连食材都没有了。又讲到打土豪。打土豪给大家分衣服,分给何涤宙一个皮子的长袍,皮子长袍怎么穿着行军啊。他去服装店想改成个皮袄,把长的改成短的。老板非常高兴,过了几天去取衣服,皮袄紧得穿都穿不上,两个袖筒还是空的。何涤宙很生气,质问老板怎么将一件皮大衣改成短袄,皮子还能不够用,认定是老板贪污了。老板赶紧抱歉,说把两个袖子加上点棉花,做成个棉袄,如何如何。文中还讲到,红军干部跟遵义的学生联欢,遵义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跟红军干部团联欢。先打篮球,结果红军这些干部,打篮球那些人都是留过洋的,不是留法的就是留苏的,他们这些人平时在瑞金的时候就一块玩球,结果这会在篮球场上,喊的那些口号,防守、上篮,都是用的英文术语,把遵义这帮学生给镇住了,红军里边还有这么多大知识分子啊,张嘴就是洋文。到了联欢,遵义师范学校的校花们都来了,上台去,两位校花,哼哼唧唧地唱了一首《可怜的秋香》,然后红军说我们来一个节目,干部队的队长萧劲光,就是后来的海军大将,跳上台表演了一段高加索水兵舞。他是留俄的,舞步潇洒,激情四射,学生们兴奋又震惊,于是好多学生表示要参加红军。

遵义大捷 黄镇画

    这篇文章,我们一看,红军不也很人性化,很有人情味吗?这篇稿子怎么就不能用呢?后来我一查档案,发现何涤宙这个人很可惜。第四次反围剿的时候,他是国民党军的一个工兵营长,结果被我们俘虏了。被俘虏后,问他能干什么,他说会架桥。这样的话,带着他参加长征,参加长征的时候,逢山过河,像过湘江的时候,搭那个浮桥,就是何涤宙指挥着红军做的,红军就从湘江上过去了。后来何涤宙就被称为架桥专家。李一氓在回忆录里就写过何涤宙。何涤宙到了陕北以后,被分配到红军大学去当干部。结果国共合作了,延安跟大后方来往自由了。当时延安的人,都可以到西安坐火车到大后方去。何涤宙说要探亲,于是就告假离开延安,一去不返。后来我一查他老家的地方志,他回去,到武汉又看见老乡了,看见黄埔军校的同学了,就拉他进了国民党部队了,结果第二年抗战给打死了。你在国民党里边死了,就算不成烈士了,于是这人基本是就被我们的红色历史给抹了。所以他的这个作品也就被删除了。但是我觉得,这些东西,确实对我们了解长征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我就把何涤宙这篇文章,在2006年的时候,收到了中央文献版的《亲历长征》中。我当时认为,这个版本算是收得最全的一个《红军长征记》了。这版本一出来,立刻被南京大学的高华先生关注了,然后高华就作了一篇演讲,红军长征的历史怎样传播的,然后在网上广泛流传,他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何涤宙这篇《遵义十日》,他说这篇文章是《红军长征记》的回忆录里,写得是相当的好的。那么这个版本印得也不多,后来卖了没多久,就见不着了。到了前两年,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的时候,三联书店就说咱们重新做一个《红军长征记》,让我再修订一回,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可以往里增加的。这时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红军长征记》最原始的版本,叫《两万五千里》。这个版本是一个手写的,用复印纸抄的稿子,这稿子存在哪呢?存在鲁迅纪念馆,怎么会存到鲁迅纪念馆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同志在这个版本影印的前边,也做了一番考证,这版本怎么来的呢?话分两头。

    当年斯诺来的时候,是红色牧师董健吾陪着来的,董健吾跟着斯诺看到了这个《红军长征记》的原始材料,回到上海之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在《逸经》杂志上发表了,《逸经》杂志很有名,发表的最有名的一篇文章就是瞿秋白《多余的话》。我去翻瞿秋白《多余的话》,却突然发现了一篇文章,叫《二万五千里西引记》,这里边第一次说到二万五千里,然后说红军如何如何。这个作者叫幽谷。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英文的,转译到中文又有一个时间差,但是幽谷的这篇文章是1937年发表的,比斯诺还早,这是国内描写长征最早的一篇文章。幽谷是谁?后来董健吾的儿子找上门来了,说幽谷就是我爸。我说董健吾一定是当年跟斯诺一块看了《红军长征记》的原始材料了,所以董健吾写出那么一篇文章来。好,我把它也收到我的《红军长征记》里来。但是这个手抄本,是从哪来的呢?怎么会到鲁迅纪念馆去呢?上海人民出版社同志在考证里边就说,这份材料是斯诺走了之后,冯雪峰奉中央的命令来跟鲁迅联络,希望鲁迅能够帮助出版这本《两万五千里》,就是《红军长征记》还没出版之前的这个手抄本。鲁迅当时已经病重,顾不了这件事。于是冯雪峰就把这个版本交给了一个书店的老板叫谢澹如。谢澹如可能现在很多人都不认识,这人是个无名英雄。谢澹如是一个大资本家的儿子,是个阔少爷,但是他跟鲁迅交了朋友,入了左联。他的任务就是出版进步书籍。1931年,顾顺章叛变,周恩来等人都隐蔽了,瞿秋白当时在党内受打击,没人管瞿秋白,瞿秋白逃哪去呢?瞿秋白就到书店找到了谢澹如,说能不能让我在你那寄住一段时间,谢澹如当时也不是共产党,甚至连什么左派组织都没加过,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但是这人特别有良心,他收留了瞿秋白。于是谢澹如故意在报上登了个广告,说家里有一间房子要出租,在南市区,就是大宅后边一间房子,让瞿秋白来认租,这样的话,谢澹如把家人都给骗过去了,家人都不知道瞿秋白跟他有什么关系,就知道一个书生在他家寄住了一年多。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谢澹如敢干这个事,那真是人格过人。鲁迅因此非常相信谢澹如,于是冯雪峰就把这个复印本交给谢澹如了。谢澹如就把这个稿子一直保存下来了,一直保存到建国后。

    建国后,谢澹如当了鲁迅纪念馆的馆长,在临死之前,他把这个手抄本交了出来。因为放在鲁迅纪念馆,这里主要是搞鲁迅研究的,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部稿,它在库房里这么一搁,建国后就搁了三十年,等到90年代的时候,上海人民出版社知道有这个版本,看了以后认为这个版本好,比斯诺那个还原始,就考虑把它影印出版,于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用《两万五千里》的名义,把这个影印本出版了。我把这个影印本拿来一看,认定这是好东西!好在哪?它比1942年延安版更原始,当年红军写的长征回忆录保留下来最原汁原味的是这个版本,当时是政治部的人复写了几份,交给斯诺了一份,然后冯雪峰又拿了一份。1942年延安出版的时候,做了很多的修订,就是把一些不太合适的词、表述给删了,但是在这个版本里,原原本本的保存着。

    举几个例子。当时红军等着过草地,结果张国焘跟中央要权,而且张国焘要南下,当时中央跟张国焘为解决指挥权的问题,为解决南下北上的方针问题,在川西北跟张国焘对峙了两个月,进行争论。这两个月,是最要命的两个月,那么荒凉的川西北藏区,走多远都见不着一个藏族寨子,一下来了十万红军,他们可天天要吃饭,但中央在那天天开会,这些红军就得去找粮食。所以,筹粮是当时最重大的一个任务。红军到处找粮食,什么粮食都吃光了,藏民老乡家的粮食也找来了,地里的青稞麦也收了,然后喇叭庙里的粮食也给拿出来了,都吃光了。为什么红军过草地会饿成那样,每个人都没有多少粮食,每天饿得皮包骨头,那么多人死在草地上,就是因为在川西北待这两个月,把当地的存粮都给消耗光了。这个情况在这个手写本里,是非常生动地展现出来了。别说红军战士没粮食吃,红军高级机关的干部都没粮食吃。有一个叫莫休,写了一篇《由金沙江到大渡河——一页日记》,主要就是讲过草地的情况。他说在卓克基住在一个喇嘛庙里,天天都想找什么东西吃。黄镇,就是画长征漫画的那个画家,建国后当了驻法国大使、文化部长的那个黄镇,跟他一块都是政治部的,他们一块天天想法上哪找粮食吃,上哪找饭吃。

磨青稞 黄镇画

    有一天,莫休办事回来。黄镇笑嘻嘻地递给他一碗吃的东西,一看他的碗里,像豆沙一样,吃一口,原来是麦子,真香啊!莫休就问黄镇,这些东西哪来的呀?黄镇笑嘻嘻的,往那一指,原来是这个喇嘛庙里供台上的那些供品。喇嘛庙供台上有花、有佛爷、有供果。那些佛爷都是面做的,都是白面做的。拿个佛爷到锅里一炒,就炒成了豆沙。但是,这不能告诉别人,不然他们到庙里来把这些佛爷都抢走了,自己就没得吃了。饿到这个程度,说明当年为了求生夺目不容易!这作者莫休,是谁呢?我查了半天工具书,也没有查到。然后我就看这个原始版本,我看到了那篇稿子,原来也是莫休,后来把莫休拿笔一划,下边加两个字梦秋,我突然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人就是当时党内的大才子,时任中宣部部长徐梦秋。徐梦秋在长征的时候是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的宣传部部长。当年在陕北组织《红军长征记》的整理编辑工作的就是徐梦秋,他不仅编辑整理了这本《红军长征记》,而且他亲力亲为,在其中写了五篇文章。在《红军长征记》这本书里,写回忆录写得最精彩的,有那么几个人,一个是徐梦秋,一个是李一氓,还一个是彭加伦。李一氓也是老资格的党内文化人,李一氓写的回忆录也非常生动。

    《红军长征记》就是徐梦秋主编的,然后他一直在延安当宣传部部长。后来我们要打通国际路线,当年新疆的盛世才,他是苏共党员,他跟苏联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抗战期间,延安通过新疆去苏联,是一条通道,当年贺子珍、林彪等人,都是走这条路去苏联的。所以当时我们就希望跟盛世才搞好关系,盛世才也希望共产党给他派一些干部来,于是我们就派了一大堆干部,毛泽民、陈潭秋、徐梦秋他们都派去了。徐梦秋那是因为在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把两只脚给冻坏了,到延安后,马海德医生把徐梦秋两只脚都给切了,于是徐梦秋就变成一个残废了。中央安排他到苏联去做假腿,到了新疆,毛泽民他们缺干部,就把徐梦秋也留下来了。

    到了1944年,国民党招安盛世才,这时候盛世才要做出选择,我是跟共产党跟斯大林,还是跟国民党,最后他决定投奔蒋介石。于是盛世才反过头来,把共产党全给抓起来了,抓起来之后,就把毛泽民、陈潭秋他们都给杀了。但是徐梦秋在这个关键时刻,叛变了。所以徐梦秋从我们党内的第一大笔杆子,一下就堕落成一个叛徒。徐梦秋从新疆去了南京,进了国民党的特务机构。国民党败逃的时候,蒋介石和毛人凤说,共产党的叛徒我们都不带,一个不要,于是把徐梦秋就扔在南京了。刘伯承、邓小平进了南京城,徐梦秋又想回来,他就去找刘伯承。刘伯承十分生气,把徐梦秋关进了监狱。徐梦秋一直关到七十年代,死在狱中。这个人的作品,当然就不能见世面了。现在,我把他的身份搞清楚了,徐梦秋在《红军长征记》里,写的这些回忆录,是最真实的,最有内涵的,也是最生动的。我当年按照延安版本出的那个《红军长征记》,徐梦秋的几篇回忆录,已经经过徐梦秋自己的删改,文本已经干净好多了,我这次就把手抄本的文字全给还原回去。还原之后,就形成了三联最新的这个版本,就是《红军长征记》,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这是真正的原始记录,最原始的记录。

    在《红军长征记》里,徐梦秋写的就非常生动。在草地上宣布住宿了,四面都是沼泽,幸亏草地不是平的,是那种起伏的丘陵,于是这些红军干部,就在稍微高一点的台上,可能稍微干燥一点,地上铺一块油布,头上再顶一块油布,在那里露宿。在草地露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得有一堆篝火,有了篝火,晚上就能活,要是没有篝火,可能就会冻死。所以当时这些红军干部,有马骑的,没有一个人骑马,就是想让这匹马驮一点柴火,驮一点树枝,这样到了宿营地,能点一堆火。到了宿营地,点火的学问也是很大的。当年这些沼泽地没有干柴,也没有顺手的点火的工具,全得靠点火人的本事。这个时候就显示出来了,工农出身的红军干部战士,特别会点火,点着一个火星后还要吹,吹得好,一会这堆火就点起来了。但是总政治部这些干部,都是大学生,罗荣桓、黄镇、徐梦秋这些都是大学生,到这个时候就傻眼了。他们不会点火,看着人家在那点火,在那烧青稞麦糊,他们在这就轮流在地上吹,吹得腮帮子都麻了,也吹不起这堆火来,结果吹了一个钟头,这堆火才终于点着了。但是别的同志都已经吃完饭,靠着篝火、顶着雨布在那睡觉了。这时,他们才开始煮麦糊糊,吃饭。时不时暴雨就倾盆而下,这些人没有帐篷,怎么办呢?就是背靠背,头上顶着这块雨布,就这样熬过一个寒冷的黑夜。这种描述,多么生动,又多么真实!红军过草地时,是非常艰难的,甚至是超越人类极限的。

草地宿营 黄镇 画

    但是红军在草地的时候干什么呢?宿营了,大伙就说,我们欢迎蔡畅大姐给我们唱个歌好不好?大伙就欢迎蔡畅大姐唱歌,蔡畅说,你们不要吵,我给你们唱。于是在黑暗的草地上,一堆一堆篝火如同一颗颗星星,蔡畅在这个荒原之上,用法文唱了一首马赛曲。当时那个场景,多么感人!说明红军真的是一群有信仰的人。杨定华写道,红军这些干部战士,终于走出了草地,进入了陕甘,然后跟张学良的部队碰在一起了,结果张学良的军官们一看,红军的队伍里,还有像周恩来、蔡畅这样的留学生,还有像吴玉章这样的辛亥革命元老,说你们共产党这些人,在哪不能找着一个好职业,干嘛要受这个苦,看来你们这些人,真是有主义的,主义就是为中国、为理想,为了推翻旧世界,为了建设一个新中国,才来受这样的苦。

背干粮过草地 黄镇 画

    徐特立,毛主席的老师,50多岁参加长征。在长征的过程中,妇女和老人结成修养连,他们跟一些红军的伤病员一起走,专门派了一些年轻的战士帮助他们。像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这些年纪比较大的同志都有马,但是徐特立写的回忆录,以及他的同事写的回忆录说,徐老从来没骑过马,徐老总是把马让给伤病员骑。徐老总是杵着一根棍子徒步的军。红军的这些妇女,都是照顾伤员的,他们本来就是一些孩子,十五六岁来参加长征,结果这些孩子,表现得比谁都勤快。到了一个镇子,准备宿营,结果这些女孩、男孩到处张望,看看哪有门板,然后一说宿营了,飞快地跑过去,把老乡的门板卸下来,让伤员躺在门板上。躺在门板上,总比躺在地上要舒服。女战士就看看哪有小溪,赶紧把红军的带血的衣服,带血的绷带,拿去小溪里去洗。也就是说,大伙已经走得疲劳不堪了,到了宿营地,他们这些小同志仍然不休息,还在那不断地忙活,照顾伤员。过草地的时候,草地的河是没有河道的,都是乱流,而且草地也是有落差的,河水也是相当急的。结果这些小红军,一过河,冰水马上那他们的两腿冻的没有知觉了,这些孩子就吱吱哇哇的就喊起来、哭起来。这个时候,成年的干部,就背着这些孩子,趟过一条一条的冰河。在长征中,像这些朴实的文字,这些生动的情节,都是他们很自然地表露出来的,没有文学的描述,也没有什么浪漫色彩,都是非常现实的场景,都是非常真实的东西。所以我看了这些文字之后,我比看那些文学作品更受感染,就是因为它的真实。这是第一点,就是红军长征是有信仰和精神的。

    第二,长征中的共产党人,是朝气蓬勃的。我看了这个回忆录,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他们正年轻,他们非常单纯、质朴。这里边写得最好的回忆录,就是红一军团的宣传部的干事叫彭加伦。彭加伦写的回忆录里,特别会捕捉那些有意思的情节,幽默、风趣,彭加伦写了一篇文章讲红军长征开始的时候,要经过四道封锁线,然后就冲到了广东、江西交界的一个镇子叫乌迳,到了乌迳,就算是跳出了国民党对江西红军苏区的包围圈。早晨起来,这些红军战士都冲到各个小饭馆、商铺里去,想买点吃的、用的东西。有红军战士到了一个杂货铺,跟老板说买盐,老板说买多少盐,给一块大洋,买一块大洋的盐,老板吓一跳,说你这一块大洋,能买二十多斤盐呢。啊,是这样的吗,哎哟,我们在江西苏区的时候,一块大洋还买不了二两呢。可以刊出对江西苏区的封锁有多严,盐都吃不着。当年,在江西苏区的时候,他们回忆说一位领导人,到红一军团去了,结果林彪军团长送给他的最好的礼物,就是一小纸包盐。结果出来一看,一块大洋能买二十多斤盐,两个战士高高兴兴秤了两口袋盐,回去以后说太好了,出来以后我们有盐吃了。还有一个红军小战士,到了一个杂货铺,一看柜台上有好多玻璃瓶子,以为那是牛奶,跟老板说要买那个牛奶吃,老板说那不是牛奶是墨汁。小战士不相信,意味老板骗他,老板没办法,给他拿了一瓶,打开喝了一口,一嘴的墨汁。小战士知道上当了,又跟老板闹起来了。这个时候,彭加伦过来了,跟小战士说,你这个人问明白了再买,不问明白,你看闹笑话了吧,给老板陪个不是吧。这位小战士只好陪了个不是,走了。这个场景,彭加伦写得很风趣,但是我可真是笑不出来。红军冲出了封锁线之后,就像是又回到了人间一样,有盐吃了,有油吃了,有饱饭吃了,就感觉到满足得不得了。所以说,彭加伦的这些个描述,非常的质朴。

    红军长征这些故事怎么来的?渡乌江,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等等,怎么来的?都是在这个长征记里最先反映出来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红军长征记》里,把飞夺泸定桥的场景,非常真实地写出来了。大家看过电影里演的,国民党的机枪不停地扫射,红军攀着铁索往前进,冒着枪林弹雨,把泸定桥拿下来。我看着电影也特受感动,但是到了泸定桥一看,我就觉得电影里演得不是真实的。泸定桥一百米长,你要是攀着铁索,川军在泸定镇,红军在观音阁,红军是从这岸边攀着铁索往这边爬,一百米的铁索你得爬多长时间,最快也得爬十来分钟吧。在铁索上目标这么孤立这么集中,要是在这边拿着一根步枪,我慢慢的瞄准,一枪一个的把你打到河里去。所以我就觉得电影上演的不对,我就找《红军长征记》。

    从《红军长征记》里,我看到了飞夺泸定桥,最关键的是“飞”。红军长征的先遣团,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在接到抢夺泸定桥命令的时候,是限他们24小时之内赶到泸定桥头,结果他们还在海螺沟以南,有240里地,要在24小时内赶到,结果这些红军就狂奔起来了,所有的辎重,背包、行李全都扔了,就背着枪、弹药。当时没有公路,都是崎岖的羊肠小路,为了赶路,结果一看河对岸,也有一只火把在行进,是国民党的川军,去增援泸定桥。要是让国民党的川军增援过去,还怎么拿下泸定桥。红军决定也拿火把往前奔,终于,川军在下大雨的时候受不了了,于是到了一个村,就住下了,准备过一晚上,但是红军没停脚,一直往前狂奔。终于在第二天早晨,赶到泸定桥了。川军当时也接到了命令,说红军快过来了,拆板子,于是川军开始从桥的一头拆板子。我问泸定桥的人,今天要拆个板、换个板子多长时间?半个月。为什么十五天呢?泸定桥比较窄,只够两个人干活的,我拆一块板子,把绳子解了,再扛一块板子走一百米,这个效率能有多快?想快也快不起来。所以当时川军拆板子,拆到半夜,可能也就拆了不到二十米,大烟瘾犯了,说算了,红军离得还远呢,明儿白天再拆吧。谁知道红军第二天早上就赶到了,吓得川军也不敢拆板子了。但是红军也累坏了,跑了两百多里地了,倒头就睡着了,等了一个白天,想等着刘伯承带着渡过大渡河的部队,从这边来直接拿下泸定镇,那大家就不用爬桥了,结果等到黄昏了,还是没动静,结果红军决定不能再等了,再等国民党的援军可能就快上来了,于是开始夺桥。结果当时红四团,是集中了所有的火力,二十多挺捷克式轻机枪,在岸边摆开,一声令下就朝着泸定镇的南岸和桥头堡猛扫射,这一下把川军给吓得魂飞魄散。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毛泽东长征路上的上百处宿营地〔18〕三元宫,得地图(组图)
·下一篇:无
·原始记录的,最真实的长征(组图)
·粟立章、杨通权、杨元举:退役军人重走红军长征路——回忆红军长征留下的这一发炮弹(
·特稿:退役军人重走红军长征路——回忆红军长征留下的这一发炮弹(组图)
·王震警卫员贺劲南回忆长征(组图)
·聂晓民:王震警卫员贺劲南回忆长征(组图)
·特稿:王震警卫员贺劲南回忆长征(组图)
·“长征与麻城”实地调研活动系列报道之五:废寢忘食追寻红军足迹(组图)
·李敏、熊晖、程胜利:“长征与麻城”实地调研活动系列报道之五:废寢忘食追寻红军足迹
·特稿:“长征与麻城”实地调研活动系列报道之五:废寢忘食追寻红军足迹(组图)
·毕志涛:红色文化进校园 伟人形象受青睐——贵州师范大学主题艺术党课《长征组歌》广受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