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景观升级要重内涵,由追求高档向自然配套转变。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突出地体现了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特征—— 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作为新世纪“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其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已成定局。因此,红色景区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文化资源的生存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所以,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在保护中发展,在利用中保护才是积极的保护。要把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和开发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把其转化为服务于人们的文化旅游优势。在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传承共产党人的优良精神。从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看,她们饱含了中华儿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爱国明礼、仁爱包容的传统美德,铸造了爱好和平、勇于献身的崇高品格,洋溢着天人合一、热爱自然的哲学思想,反映了胸怀大志,敬业有为的高尚情怀等,它们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源泉、孕育现代文明的“酵母”。我们必须运用文化旅游这个最佳载体,把这些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共同建设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
红色景区都与红色事件、革命历史和杰出人物有关,由遗址、遗迹、遗存和纪念性场馆构成。因此红色景区理应具有历史的真实感、、沧桑感和厚重感,置身其中人们应有回归历史、感悟文明、升华精神的体验效果。为了适应开放的需要,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攀升的审美需求,对景区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提升是必须的。然而,一些红色景区这方面的动作似乎过猛过大,对历史遗迹进行了颠覆性改造,大量的仿品、赝品应运而生,高档建材、现代设施充斥,甚至随意造景,使景区显得臃肿而又不伦不类。红色景区景观的升级改造应遵循文物保护的法则,铺陈历史轨迹,营造历史氛围,挖掘人文精神,构筑互动平台,使观众在参观游览中知识得到丰富、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愉悦。首先遗址、遗迹的升级改造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体量、造型、色彩都要依据历史当时规制和时代特征,拒绝生造古董、戏说历史。其次要突出做好体验性项目,预留空间,巧借实景,配置道具,使单调的视觉观摩变为生动的情感体验,使游览既有感染力又有趣味性。再次纪念场馆建设要注重标志性和功能性,风格独特,符号显著,寓意深刻,且内部空间符合陈展和接待要求,紧凑而实用,有助于完善服务功能。第四要按照全天候正常开放的要求,健全停车场、游客中心、纪念品销售部等旅游配套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切实解决红色景点与旅游规范错位的问题。
四、陈列展览要重特色,由大制作向精制作转变。
陈列展览是红色景区的重头戏,是传播经典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基本手段,也是衡量景区等级水准的重要方面。近几年,全国各地许多红色景区都在大张旗鼓地扩充、更新展览,以此吸引游客眼球,扩大教育影响。然而,在此过程中有一种片面追求大制作的倾向值得注意,就是不论景区规模大小都不切实际地提出定位全国一流、瞄准十大精品,大场景、高科技、豪华装饰,高成本制作,动辄每平方米六七千甚至上万元的陈展费用。实践证明,一些不切实际的大制作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展示效果,相反由于运行费用高、维护难度大,声光电组合的展示项目经常处于休眠状态。因此陈列展览要调整思路,本着务实节俭的精神,由大制作向精制作转变,力求内容丰富,有重点、有亮点,形式新颖,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首先要重高雅不求高档。坚持平实大气的基本风格,在确保坚固安全的前提下,多使用低价材料,多使用国产设备,以丰富而独有的史料烘托核心主题,以新颖独特的创意展现精彩片段,增强对感官的冲击力。陈展的生命周期一般都在八到十年,多少年之后展板、图片、场景以及电子设备基本没有重新利用的价值,一次性的过度投入是严重的浪费。其次要运用成熟的科技成果。高科技手段的合理运用可以再现历史,促进互动,激活展览,给人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必须考虑科技成果的成熟性,必须考虑长期运行、正常开放时的稳定性,防止出现高科技、常瘫痪、低寿命的尴尬。再次要体现节能环保的理念。在陈列展览过程中,既要坚持低成本投入原则,又要走绿色环保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尽可能多地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最大限度地节约运行维护成本,保证所有的展示项目能够全天候发挥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