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随着促进红色旅游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落实,各地对红色旅游的重视急剧升温,红色景区建设如火如荼,面貌日新月异,人气不断上升,红色旅游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各级政府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在红色景区的规划、建设、改造、包装等方面舍得大投入,形成了一批有看点、有亮点、有水准的景区。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正同我国多年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从根本上改变一样,红色旅游在急速升温中也存在发展方式上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青海考察工作结束时讲到:“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全国上下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审视红色旅游的急速升温,笔者以为红色景点的扩张也有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红色景区必须寻求和实践科学发展之路,要向发展方式集约化、生产及消费低碳化、各类信息管理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推进。
一、规划制定要重理性,由长官意志向专家主导转变。
规划是发展的蓝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根本。红色景区规划的制定要力求既有前瞻性又有可行性,既有高度又有可信度,切不可使专家仅仅起着行政长官传声筒的作用,使规划成为点缀政绩的装饰品、忽悠上级的敲门砖。目前在制定规划上有这样一种倾向,谁拿钱谁说了算,不按东家意思来就过不了关,这也似乎成了行业潜规则。另外有的地方制定规划看起来起点很高,其实原本就没打算实施,而是为了显示魄力、或是好包装项目、向上要钱。要让规划设计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对红色景区今后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必须坚持专家主导的原则。要尊重城市园林专家的意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整合区域传统元素,牢牢把握发展的走向、铺陈的规模、建筑的体量和整体的风格,使景区空间得到有效控制,景观得到合理平衡,主体得到强化凸现,环境得到提升优化。要吸纳文史专家的意见,充分利用文史研究成果,提炼历史性与现实性相融合的文化精髓,以保护遗产、传承精神为主旨探求寓教育于观赏、寓知识于趣味的有效方式和合适载体。要倾听旅游专家的意见。在红色景区大都免费开放的情况下,红色旅游仍应遵循市场规律,合理配置旅游要素,使之有机地融入大旅游的运行体系之中,切实解决红色景点普遍存在的开放性欠缺、生动性不足和服务功能不配套的问题。
二、环境建设要重品位,由盲目扩张向协调优化转变。
红色景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一般所处的环境都比较特殊。有的处于古建筑密集的历史街区,与周边环境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有的处于人烟稀少的偏僻乡村和山区,生态环境独特。因此红色景区的环境建设应力求保护历史风貌,维护自然生态,使环境与主体协调、历史价值与现实功能匹配,不可一味追求资金投入大、占地面积大。现在有的地方乘红色之风,在环境建设上搞大拆大建,动辄占地几百亩、上千亩,一方面伤害了周边群众的利益,背离了传统精神的主旨,甚至引发民怨,给“红色”蒙上了“灰色”的阴影;另一方面外围环境的过度膨胀,淡化了红色景区的主体,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红色景区环境建设必须坚持适度、协调、和谐的原则,合体包装,注重品位。范围以保证主体安全、满足配套设施建设为度,对周边建筑和生态进行规范性改造,使之与整体风格相适应,避免过度动迁、大量占用良田林地,真正让民心工程顺民心、合民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