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敬书记赠送赵勇田的钢笔(笔长10厘米,铜笔练16厘米)。(中红网红色图库)
1942年5月1日,在饶阳县张保村,黄敬书记为5人拍照的合影。左起:赵勇田,机要通信员,17岁;王熬,警卫员,20岁;陈月恒,警卫员,21岁;贺锋,秘书,25岁;还有房东的女孩。(中红网红色图库)
1940年3月25日,黄敬书记为在他身边工作的两个15岁小八路战士拍照,右为赵勇田。(中红网红色图库)
《一九四二年的工作方针及任务》是冀中区党委黄敬书记亲自主持制定并下发的。这是赵勇田保存下来的油印稿的封面。(中红网红色图库)
(五)
由于冀中地区在敌人包围和渗透之中,又是平原,战斗极为频繁残酷。作为区党委一把手的黄敬书记,在各项工作中不能不首先考虑对敌斗争问题,因此他很注意军事问题。凡涉及对敌斗争的重大行动,诸如反“围攻”、反“扫荡”、反“蚕食”等,除直接布置党政系统的对敌斗争外,有关军事行动,他都参加讨论方案、制定措施和参与组织指挥。冀中地区开展地道斗争,开始时从上到下有不同认识,程子华政委亲自到蠡县一带调查研究,在黄敬同志主持下召开区党委会议,肯定了地道的作用并统一了思想,以区党委的名义发出指示,地道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1940年3月下旬,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奉命率冀中警备旅到太行地区,参加追歼国民党朱怀冰顽军,政治委员程子华带领南进支队由冀中赴冀南、冀鲁豫地区参加反击顽军石友三部队。这时,冀中军区领导人就剩下参谋长孙毅、政治部主任孙志远了,有关重大军事行动,孙毅、孙志远就找区党委书记黄敬研究决定。这时,敌人乘冀中部队主力外出作战之机,调集第110师团、第27师团、独立混合第8旅团共37000人,兵分十几路,气势汹汹地围攻冀中抗日根据地。这时冀中军区直属单位、冀中区党委首脑机关以及群众团体有10000多人,驻在肃宁县南北宋村一带,目标很大。
在这一严峻的反“扫荡”态势下,参谋长孙毅根据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拟案让领导机关“走”为上策。他找黄敬、孙志远紧急磋商,他说,我们的目标太大,又缺乏战斗力,最好的办法是分而散之,黄敬书记带一个营,孙志远同志带三个连,我带两个连,各选一个方向突出去。
黄敬书记听孙毅参谋长腹案后,十分镇静地说:“你这个办法不行,咱们三个行动在一块,不能分开!”孙志远主任同意黄敬书记的看法,但对行动方向一时拿不定主意。第二天黄昏,敌人已经向我逼近,于是决定向东走,从刘钵桥过献县以北的子牙河向东转移,直奔河间、大城、青县一带。
行动方案确定后,孙毅参谋长给地处子牙河西岸的第八军分区发电报,说明军区机关及直属队向东转移,并已开始行动。第八军分区复电说他们那边敌情更为紧张,刘钵桥头有敌军一个营把守,军区领导机关大部队无论如何不能东移。孙毅立即向黄敬说明了上述情况,黄敬书记斩钉截铁地说“部队立即停止前进,原地休息!”接着说:“司令员、政治委员不在,那你参谋长就是主官嘛!”
此时此刻,趁着月光,借着手电筒的光亮,黄敬、孙毅、孙志远三人在路旁的草棚子下边,紧急商议,研讨对策,孙毅果断地说:“部队前进受阻,不行就原路退回,向西转移吧!”黄敬、孙志远点头同意。部队立即调头改向西进,大白天在安国县伍仁桥一带5个敌人据点之间通过。我们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成三路前进,警卫部队的战士个个持枪待弹,威武雄壮,敌军不散轻举妄动。日伪军龟缩在炮楼上,只是在我后卫部队通过以后,才传出一阵朝天空放的枪声。之后,我部队安全穿过平汉路封锁线,转移到了行唐县口头镇一带。我作为黄敬的机要通信员随时为首长提供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紧跟在他的身后。
事后,这场惊险的大转移,曾有人怀疑在紧急情况下,领导机关离开冀中是否妥当,黄敬同志向中共北方分局书记彭真汇报。彭真说:“这一行动是对的,你们万把人的队伍搞不好让敌人打烂,损失严重,带队伍靠近山区躲过敌人的锋芒,这符合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事后,黄敬告诉了孙毅,他们同为得到彭真的肯定而高兴。
冀中抗日根据地,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区,对敌人的威胁很大,日本侵略军早就对冀中军民虎视眈眈,采取各种措施,企图占领控制冀中,但均未得逞。1941年12月,日本法西斯发动太平洋战争,加紧榨取在华资源,巩固其占领地区,并策划对冀中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妄图全面控制冀中地区。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共晋察冀分局、晋察冀军区多次指示,要结合反“蚕食”斗争,认真做好准备,迎击敌人的春季“扫荡”。中共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多次发出准备迎击敌人大“扫荡”的指示,《冀中导报》还发表了反“扫荡”的社论,号召全区军民立即肃清太平观念,紧急动员起来,迎击敌人的全面“扫荡”。1942年4月间,在黄敬书记主持下,区党委和军区发出反“扫荡”紧急指示中,对形势重新进行了分析,明确指出:“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人不可能再进行大的长期‘扫荡’的观点,必须立即肃清,进一步从思想上、物质上积极作好准备”。4月24日,黄敬书记、吕正操司令员、沙克参谋长、卓雄代主任等(当时程子华政委在晋察冀军区另有任务)商定了反“扫荡”的方针,决定冀中党政群领导机关人员大大压缩,由原来的4000多人压缩到1 000多人。减下来的人员编组分散到各地区、各部队和下属单位同部队和群众一起坚持反“扫荡”,体弱有病的干部分散坚壁。各主力部队要突破敌人的包围圈,由内线转到外线去,采取“敌进我退”、避实击虚,抓住战机,打击敌人。各分区的地区队和县、区游击队在原地区分散隐蔽活动,和敌人兜圈子,寻机袭扰、打击敌人。
敌人对这次“扫荡”,进行了周密的部署,“要对冀中地区的共军主力进行突然袭击的包围作战,摧毁其根据地,同时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采取各种措施,以便将该地区一举变为治安地区”。
冀中抗日根据地生死攸关的“五一”反“扫荡”拉开了序幕。5月1日这一天,冀中区党委和冀中总工会在饶阳县许张保村召开直属机关干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动员全区人民准备反“扫荡”。黄敬书记、吕正操司令员出席大会并讲话。要求大家立即行动起来,进入反“扫荡”斗争。
从5月1日到10日,是敌人诱迫我军进入其合围圈的外围“扫荡”阶段,从四面向内压缩,对滹沱河、滏阳河、石德铁路之间的三角地带形成一个严密封锁的所谓“铁环阵”,为其第二阶段突然进行“铁壁合围”做了周密的准备。其计划从11日至1 5日集中兵力实施“铁壁合围”,妄图聚歼我冀中区党政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
中共冀中区党委、冀中行署、冀中军区领导机关由吕正操司令员和黄敬书记率领,于5月2日离开饶阳县许张保村一带,跳到沧石路南,5月8日,在敌人对滏阳河封锁以前东渡滏阳河,跳到敌人“铁壁合围”圈之外,在子牙河以东任(丘)河(间)大(城)地区和敌人周旋20多天,在此期间曾四渡子牙河,五临津浦铁路,1 8次越过封锁线,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下,敌人却连我们的影子都没有找到。在敌人集中兵力举行大规模“扫荡”的第一、二阶段,我未受大的损失。敌第一一零师团参谋长中村三郎少将不得不哀叹:“象一阵风似的讨伐,并不能捕获敌人”。
此时,军区领导分析整个反“扫荡”形势,看出敌人“扫荡”的决心很大,不能按过去反“扫荡”惯例对待,必须作较长期的打算。之后,黄敬书记、吕正操司令员接到了彭德怀副总司令从八路军总部发来的电报。同意黄、吕对冀中地区形势的分析,同意冀中领导机关经过冀南地区转移到冀鲁豫地区。6月11日晚,冀中区各领导机关——包括党、政、军、民各部门、团体,冒着5级大风,穿过4道封锁线,次日黎明进驻河北省威县掌史村。掌史村位于威县城东北25公里,这里是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游击区,周围5公里以内有敌人8个据点,我军进村不久就被敌人发觉,但周围敌人据点兵力不大,共约500人,威县、南宫全境之敌也不过1 000人,如果发生战斗,也可以坚持到黄昏。黄敬、吕正操、沙克、张学思同住在一所大院的北房和东房,经过他们紧急商量决定隐蔽力量,据村固守,坚持到夜晚突围转移。领导人商议事情时,我和秘书长李春兰就在一旁。
战斗打响了,村西北方向大摇大摆地来了催民夫的日伪军30多人,吕正操对黄敬说,为了迎接更严峻的局面,我们要沉着应战,近打、小打,运用蘑菇战术,以步枪和手榴弹还击,先不用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坐在作战室的黄敬对吕正操说:“完全正确,我同意!”
与敌交火后,敌人逐渐增兵,中午增至1000人,日军施放毒气,幸有阵风,减少了威力,我们都带上了防毒口罩。下午敌增加1500人,多次进攻均被我军击退。天黑以后,我以迫击炮和轻重机枪、步枪一起开火,进行反击,一下子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敌人的炮火也被打成了哑巴,伤亡严重的敌人溃退下去,夜间九时,我军分两路胜利突围。这次战斗毙伤敌300余人,我伤亡90余人。此战之后,中共中央军委发电嘉奖,誉为“平原游击战坚持村落防御战的范例”,载入八路军军史。
掌史突围以后,冀中区领导机关南下到达冀鲁豫军区,经过短期休整、补充,于8月下旬开始西进,渡过卫河,越过敌占平汉铁路,进入太行山区,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9月1 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11周年,八路军第1 29师在驻地涉县城西关外举行欢迎冀中部队到达太行山区的大会。我们区党委机关第2连人员坐在会场的右后角。大会首先举行了阅兵式,第129师部队和冀中部队的警备旅、第27团接受检阅。彭德怀副总司令检阅部队后,发表了重要讲话。此次大会之后,黄敬书记、吕正操司令员专程赴中共北方局、八路军前方总部汇报冀中抗日根据地几年来广大军民对敌斗争的情况,特别把冀中军民“五一”反“扫荡”的壮烈情景叙述详尽。不久,冀中部队由吕正操司令员率领转回晋察冀军区,靠近冀中继续指挥冀中的反“扫荡”斗争。1 942年9月,黄敬奉命调往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工作,从此告别了他热爱和熟悉的冀中平原大地与那里的人民1948年10月,在河北重镇石家庄我见过黄敬一面。平津战役开始,中央任命黄克诚为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兼军管会主任;任命黄敬为天津市长,组成接管指挥部,进驻天津附近的胜芳镇。黄敬为接管大城市确定了“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管”的方针。主要接管机构分财经、文教、市政三大部门,下属13个接管处,作好了准备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多次聆听他的教导。当闻黄敬同志病逝后,我挥笔写下诗句,史册永留英名:
先烈早年革命, 敌后抗战有功。 率领军民八百万, 旌旗漫卷冀中。
平原炮声轰鸣, 横刀策马出征。 枪林弹雨血染衣, 誓为民族复兴。
火种洒遍河北, 鲜花盛开山东。 开国创业担重任, 史册永留英名。
灵前肃然起敬, 深怀师友深情。 九泉忠骨魂犹在, 喜看鹏翅展程。
黄敬书记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但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冀中工作、战斗的往事和身影,让我久久难忘。
黄敬书记在冀中工作期间,展现出他是一位胸怀坦荡,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思维敏捷,才华横溢的领导人;是一位没有官气,没有架子,谈笑风生,平易近人的领导人;是一位深入实际,联系群众,重视调查研究,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领导人。黄敬同志这些优良的思想、作风、素质、才能在冀中大地“心碑”永驻,令人永远不能忘怀。
1958年2月10日,黄敬同志逝世后,薄一波代表中共中央致的悼词,对黄敬作了如下评价:
“黄敬同志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的忠诚的革命战士。在党的领导下,黄敬同志曾经在复杂和艰难的环境里,对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共中央的这个评价,是对黄敬一生的总论,无疑也包括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奋战在冀中的经历。
黄敬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赵勇田,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原文化部副部长,今年90岁。此文写于2014年5月1日北京槐花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