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医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社会的人类智慧结晶。
在传承、振兴优秀中医文化过程中,有一位为中医事业前赴后继的中医泰斗是人们所不能忘记的。
他前期迫于战乱打击,不得不放弃行医救人的使命,投入到抗战当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几十年经验积攒,他自主创办中医大学,不花国家一分钱,将余生都献给了祖国的中医事业。
这位令人敬仰的中医泰斗,就是拥有“中医司令”美誉的吕炳奎。
加入抗战队伍
吕炳奎原本是一位在家乡悬壶济世的中医医生,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他治病救人的初衷和宁静。
为了尽快将侵略者赶出家园,他毅然加入到抗战的斗争当中。
行医几年的吕炳奎,因医术高明,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几年的经营下来,让他在救人的同时,也积累了些许财富。
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年纪轻轻的他已经小有积蓄。
抗战是需要经费的,由于吕炳奎只是一名江湖医生,根本没有组织支持,他所有的抗日活动都需要自己负责。
国破了家也就不存在了,拥有再多积蓄又能怎样呢?
于是1938年,吕炳奎变卖掉自己的所有家产,在家乡召集当地人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不久即投入到水深火热的抗日运动之中。
他所组织的游击队在当地不仅帮助村民锄奸扶弱,还英勇抗击日军侵略者的践踏和侵犯,一时间成为了上海郊县名声在外的主要三支抗日武装之一。
在这期间,游击队多次与日军交锋。
尽管敌军势力强大,可游击队采用游击战斗策略,根据情况不同运用不同的游击战方法,还是多次赢得了战斗胜利,并且创造了火烧日军飞机的创举。
1939年,担任游击队队长的吕炳奎率领游击队伍,与远道而来的新四军部队顺利会师。
自此,队伍也从一支散兵变成了真正的正规军。
在两支队伍组合成立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支队中,吕炳奎还是担任队长一职,并且他于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整合成新的作战部队以后,这支几百人的队伍开始一路浩浩荡荡北上,在行军的过程中,不料于八字桥遇到了在此处行凶作恶的日军。
原本正带领队伍赶路的吕炳奎,在这时赶紧指挥部队,与另外一支新四军部队联合围攻。
几个小时浴血奋战以后,日军终于在伤亡20来人的情况下选择撤军离开。
数次领导队伍作战,吕炳奎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此后组织上逐渐将更加艰巨的任务交付于他。
1941年皖南事变后,吕炳奎接受上级命令,前往浙江东部地区开辟新的抗日基地。
在浙江东部开展抗日工作当中,吕炳奎担任工委书记和海防大队政委一职。
作为海防大队的政委,他负责领导基地中的战士们将抗战所需的物资,以及前往延安学习工作的干部同志,护送到目的地。
在战士们的周密安排、协同合作和吕炳奎的领导下,每一次他们都顺利完成了护送任务,为前线抗日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持。
抗战胜利以后,吕炳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
由于精通中医医术,在纷乱的战场上,吕炳奎于征战之时,偶尔也会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救治受伤的士兵。
随着战士们的广泛传播,在军队中他精湛的医术和名气越来越高。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终于迎来安定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使吕炳奎又看到了行医治病的希望,于是他又操起了老本行。
年少立志成中医
吕炳奎1914年出生在上海嘉定地区一户富农家庭,从小生活虽说不上大富大贵,却也并未经历太多贫困生活的煎熬。
有关心自己的家人陪伴左右,日子纵然忙忙碌碌、苦中作乐,却也过得平淡安稳。
他之所以能够走上行医治病的道路,还得从幼年时期一次生病经历说起。
黑热病是一种具有轻微传染性的寄生虫病,它的主要传播媒介是白蛉等小型蚊虫。
白蛉在叮咬感染黑热病病原体的人和狗以后,通过再次叮咬健康人,会致使健康人患病。
患者发病时,往往皮肤会暗沉发黑,还会出现高烧发热的现象,因此称为黑热病,这种病在闷热潮湿的南方地区更为容易感染。
吕炳奎幼时所得的重病就是黑热病,家人带着他到处求医问药,接受过西医治疗,也吃过许多偏方,然而病情依然不见好转。
就在全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位走方郎中正好经过吕炳奎所在的村庄。
经过走方郎中的一番诊治,吃了他所开的几副草药,很快吕炳奎的就病情得到了控制。
几天以后他就能下地行走,再次变得活蹦乱跳。
这次生病经历让吕炳奎印象深刻,自此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学习中医治病救人的种子。
15岁时,吕炳奎从高小毕业,开始正式接触中医。
经人介绍,他认识了嘉定地区有名的中医汪志仁,不久遂拜汪志仁为师,开启了他一生的中医生涯。
汪志仁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沉淀,积累了丰厚的中医学识。
他精通多科中医诊疗,像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都不在话下,尤其擅长治疗伤寒疾病以及各种热病,是当时非常有名望的一代名师。
跟随汪志仁学习期间,吕炳奎从枯燥的抄写经方做起,一步步加深学习难度。
他时常一个人呆想阴阳五行、五脏六腑等中医知识,和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原理与关系,一坐就是半天。
通过大量的勤学苦练,吕炳奎逐渐领悟了许多高深的中医知识,慢慢也跟着师傅学会了号脉和诊治简单的疾病。
拥有较深厚的医学基础后,师傅汪志仁开始带着吕炳奎坐堂,进一步教授给他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带领他积累更多行医经验。
5年以后,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与自身的刻苦钻研下,20岁的吕炳奎终于学有所成,之后他便离开师傅独自行医。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人们经常会因天气、饮食、环境等因素染上各种各样的疾病。
在西医尚未普及的情况下,村民们的习惯是找一个坐诊郎中,开几副草药,简单治疗一下。
随着接诊次数增多,并且几乎每次都药到病除,吕炳奎渐渐在村子附近有了名气。
对于那些家境贫困的人前来求医问诊时,他经常免费为大家看病开药。
高超的医术,加上高尚的医德,令他的治疗名声越来越响,同时他经营的中医诊所也越做越大。
然而就在吕炳奎满怀激情逐步扩大自己的中医事业时,残酷的抗日战争爆发了。
几个月的时间,战争的烈火就燃烧到了家乡,为救亡图存保卫家园,他不得不终止自己的行医之路。
解放后从事中医工作
如果不是战乱的影响,吕炳奎很可能会一辈子安安稳稳在家乡做一个中医医生。
年纪见长后,像曾经的师傅汪志仁一样,收几个热爱中医的徒弟,平淡的度过余生。
可战火的摧残导致他过早结束了自己的行医生涯,在无情的战争面前,他只能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优先选择抗日救国。
历经十余年的战乱纷争,1949年,新中国终于迎来和平解放,这时吕炳奎也得以按照自己的心愿继续中医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吕炳奎一直在江苏地区担任要职。
1954年,受党和国家的委托,由他牵头组织了江苏地区第一届中医药春节座谈会。
席间人们谈到关于推进中医药发展的方针策略,提议可以创办中医医院和中医学校。
既能治病救人、弘扬祖国的传统医学,还能为国家培养中医药人才,扩充中医人才队伍。
由于战争时期吕炳奎曾经运用自己的精湛医术救治伤员,人们都知道他中医功底深厚,纷纷建议他自己创办院校,自己出任领导。
本来有心传承中医文化的吕炳奎,听到大家如此提议内心十分高兴,欣然应允。
过后不久,吕炳奎就被国家任命为江苏省卫生厅厅长。
在这期间,十分想要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医学的吕炳奎,不辞辛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中医医院以及中国第一家专门培养中医医师的学校,并且他亲自担当院长和校长一职。
那时,由于此前中医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头经验和古代医书,新中国百废待兴之后,新时期的中医研究尚处于一片空白。
不光缺乏中医医师人才,还缺少相应的中医教材。
为了解决办学当中遇到的教材困难问题,吕炳奎亲自执笔,组织多位经验丰厚的老中医,编写了我国第一套极具权威的中医教材。
由他负责编撰的这套中医教材,内容系统,讲解透彻,此后一直应用于中医教学当中,被后人赞誉为最强的中医教材。
两年后,在我国中医医学领域小有建树的吕炳奎,被毛主席钦点升任国家卫生部中医司司长。
1958年,由他负责起草了《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的调研报告,后来卫生部门将这份报告呈交给毛主席阅览。
毛主席看后报告内容给予了高度肯定,并且亲自作出回复,给出了“努力发掘、大力提高我国中医药宝库和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批示。
紧接着六、七十年代到来,受到波折局面影响,中医活动的开展也愈加艰难。
尽管这一阶段中医工作举步维艰,一度陷于停滞的程度,吕炳奎仍然不遗余力关注我国中医事业发展。
这一时期,他适时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行发展的医疗模式。
退休后创办中医大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时间很快来到80年代。
这时已经接近古稀之年的吕炳奎,又为中医发展倾注心血20多年后,终于离开了一线工作岗位。
名义上吕炳奎已经退居二线,可他为祖国的中医事业操劳的脚步却并未停止。
他积极联络全国各地的老中医和众多中医爱好者,在1984年创立了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供全国各地的中医学习者来此进修提升,这年吕炳奎已经70周岁。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采取的是在全国招收程度不一的中医学员,采取宽进严出的办学手段。
由社会多名老中医负责授课讲学,短短20年时间内为中国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中医药人才。
最令人称道的是,这所学校在吕炳奎的主持下,完全是利用社会力量开设起来的,丝毫未经政府扶持,没有花费国家一分钱。
80、9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各样的外来事物纷纷涌入中国,主要依赖于现代科技的西医技术也在传入中国后逐渐变得深入人心。
受西医的冲击影响,本来就传承不力、势单力薄的传统中医,此刻更加势力衰微。
尽管吕炳奎极力振兴中医,创办大学,免费为国家培养中医人才,可凭借他自身的力量,要想撑起中医的天空还远远不够。
晚年的吕炳奎,清醒意识到中医发展的局限性,他一边积极创办中医大学的同时,一边还热衷于招收徒弟。
除自己招收徒弟以外,他还极力号召广大的中医先行者广泛收徒,为传承中医文化贡献宝贵的力量。
经历过战乱年代,为祖国的中医事业奉献一生后,2003年,耄耋之年的吕炳奎在北京因病不治去世。
而就在他去世两年后,2005年,由他主持创办的中医大学也因经营不善而宣告倒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