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头条
张锡纯: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
2022-04-25 14:58:11
来源:平中堂
作者:韩玉瓒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中国中医药报》,曾对邓铁涛、朱良春、李可等近百位中国当代名老中医进行大型调查,调查汇总结果显示:“最推崇的中医药学家”选择最多的是——张仲景、张锡纯;“最喜爱读的中医药著作”选择最多的是——《伤寒杂病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汉代的张仲景创作了中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历代公认为“中国古代医学第一人”,被后世尊为“医圣”;近代张锡纯集毕生心血著有被奉为“第一可法之书”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更被现当代医家誉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

    为什么张锡纯具有这么崇高的医史地位?下面就为大家进行详细解读。

    张锡纯,字寿甫,生于1860年,卒于1933年,清末民初直隶盐山人,即今河北省盐山县人。他的专著为《医学衷中参西录》。100多年来,张锡纯连同他的专著及其倡导的“中西汇通,衷中参西”思想,享誉大江南北、东西世界。

    一、张锡纯是一位临床型的中医实践家

    张锡纯从事医学生涯50余年,历来反对空谈,崇尚实验,待人、处事、行医、为学以“志诚”为信条,因此他的书屋命名为“志诚堂”。用他自己的话说,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仆学医时,凡药皆自尝试”。张锡纯非常重视对药物功效的认识,提出“验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对有毒、峻烈之药,如甘遂、细辛、巴豆、硫磺、花椒、石膏等药都亲口尝试,以检验其毒性。张锡纯对药性药力有了精准的亲身认知之后,便增强了方药的常规用法及用量的自信,药量极重或极轻,抑或一药起沉疴,他用药之专、用方之精、用量之准,成为业内的标尺,一个个鲜活的医案贯穿于他专著的始终。

    张锡纯在《医药篇》,运用中医理论详细记述了80多味中药、40多味西药的功效。因其善用生石膏,在乡里有“石膏先生”之名。在《医方篇》中载方有189首,其中亲自创立的新方达166首,并且多为其临床反复验证的处方。比如,治疗大气下陷的升陷汤,治疗高血压、脑中风的镇肝熄风汤,治疗诸痛证的活络效灵丹,治疗多种出血证的秘红丹等。

    张锡纯借鉴西医的做法,大胆改革中医“坐堂”和“游方”的传统行医方式,在沈阳和沧州先后举办“立达医院”,这是中国中医史上的首创,后来在天津开设“中西汇通医社”,开创了中西医结合实践的先河,也是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雏形。因此,张锡纯被誉为“实验派医学大师”。

    二、张锡纯是一位创新型的中医思想家

    张锡纯出生于世代诗书门第,自幼跟随父亲张丹亭攻读诗书史学,兼习医理,广求方书,远至农轩,近至清代诸家著述,共百余种,朝夕读诵,刻意精研。

    张锡纯具有厚实的文学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求实精神,“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把中医理论精华和西医知识融会贯通,并扩充之、变通之、发扬之,中西医并论、中西药并用,“合中西而融贯为一”。

    张锡纯提倡“实事求是,以古为新”,力行“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创新而不失正”的医风及学风,认为“当今之世,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非沟通中西不可也”,在“中西汇通”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衷中参西”思想,铸就了一百二十余万字的中医药巨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其中无论医理还是药性大多“发古人所未发,补中西所未备”,发明了“大气学说”“脑神学说”“冲脉学说”等理论,启迪了后学,发展了中医。

    张锡纯走出了一条在传承基础上的中医创新之路,历史证明了这条路才是中医的生存之路、发展之路。因此张锡纯被世人称为“中西医汇通大师”。

    三、张锡纯是一位开放型的中医教育家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中开宗明义地写道:“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医虽小道,实济世活人之一端。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正是“济世活人”的宏大愿力,促使张锡纯治医治学不计私利,凡有心得发现,必向医界及大众公布。张锡纯对刊印的专著有赠送惯例,虽然印数不少,但很难盈利,更不置家产,日常收入仅能维持生计。张锡纯不避劳苦,自奉甚俭,终生治学不辍,虽至晚年,修订著作及复信答疑不肯假手他人。

    张锡纯认为“教导生徒,诚千古之慧业也,济世之仁术也”,重视传统师承教学,从故里盐山、沧州,到德州、济南、武汉,再到沈阳、天津,随缘收徒不断,亲授医学经验,传播推行“衷中参西”学说,他说:“惟授以拙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此非谓内经、难经诸书可废也,因古籍紧要处,已粗搜罗于拙著之中而便于领会也。”“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中医学人普遍认为张锡纯的医学经验“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粗通医者效法其方,屡试屡验”,“历试诸方,莫不应手奏效,如鼓桴之相应。真活人之金丹,济世之慈航也。”具有突出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

    张锡纯除“面授”教徒习医之外,还在晚年推行“函授”教学,晚年在天津创办了四年制“国医函授学校”,开创了中医函授教育之先河。首届“国医函授学校”收录学生500余人,函授科目依次为伤寒、温病、杂病、临床医话等,范围广博,实用性强。这是张锡纯实现“济世活人”的大愿力,以及“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的重大举措。张锡纯白天行医救人,晚间编撰教材,《伤寒论讲义》编印寄出后,又赶写《温病讲义》,怎奈温病教材只编写医方十一首,因辛劳成疾,病逝于天津“中西汇通医社”,享年七十四岁。

    四、张锡纯是一位全能型的中医大家

    张锡纯除医学外,还在易学、儒学、道学、佛学、文学及近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

    张锡纯熟读《易经》,通晓阴阳原创思维与五行临床辨证,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医学实践,能够从宇宙的视角观察人的机体,医易相通,成就了一代大医。

    儒家的《四书五经》深刻影响了张锡纯,以“仁心”持“仁术”完成从“活人”到“济世”的大愿力。

    张锡纯广泛涉猎《道德经》《阴符经》《周易参同契》特别是《丹经》,用《丹经》的“内丹修炼”理论解释机体的气血运行、静坐功法、养生保健等机理,指导防病治病实践。

    张锡纯在其著作尤其是《医话医论》中引用《心经》《金刚经》等佛家经典以阐述生机病机。

    张锡纯著有《种菊轩诗草》以及“自题诗”“自咏诗”“放鱼诗”等,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素养、殷切的忧国忧民情怀,他的文学功底及形象生动的语言充分体现于其专著特别是每一个病案中,致使《医学衷中参西录》近乎一部文学著作。

    张锡纯敢于并善于吸纳近代科学知识,是当时在盐山唯一能够教授《代数》《几何》等学科的教师,由张锡纯创造性地提出“衷中参西”学说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张锡纯自谓“寒儒”,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上堪称典范,以其传奇般的一生,达到了古圣先贤“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第二十七次毛主席故事大讲堂暨第二十届振兴中医文化座谈会在京举行(组图)
·下一篇:百年风华|1958·周恩来为安国药厂题词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大健康系统与居家康养⑦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大健康系统与数字中国⑥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大健康系统与中医药发展⑤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大健康系统与乡村振兴④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大健康系统与疾控防疫③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 大健康:全民健康管理系统设计与建设②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 中医——历史的拐点①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构建全民健康管理系统 完善国民健康保障体系
·新时代:红色文化与时俱进概述
·中医是中国人的魂
振兴中医云平台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振兴中医云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振兴中医云平台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振兴中医云平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