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时代,特别是攫取经济的原始时代,人们每天劳作的唯一目的就是求食,吃饱肚子。在采集、渔猎的旺季,食物丰富还好说,进入淡季,食物无多,为了活命,只能进行食物按口公平分配。“公”字甲骨文作,金文作,会意字。上为“八”即“分”的古字,下为“口”字,二者结合,表示按“口”平均分配之意。小篆作,隶定笔画化作“公”
负责公平分配食物,只能是族群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是族群的领袖。后世在商代君王称“公”,在周代诸侯称“公”在秦代中央重臣称“公”,皆由此而来。
其实,懂了“公”字,“私”字就好懂了。“公”字由“八”字和“厶”字两部分组成,“厶”是“公”字的一部分。“公”是按口平均分配食物,未分之前是公物,到口之后就是个人之物了,不用再分。故“公”字省去“八”(分)即成“厶”,可知“厶”的本义就是属于自己所有的食物。由此可见“公”“厶”二字产生于食物匮乏的时代。“厶”是“私”的古字,小篆作,隶变笔画化作“厶”。因形体过简,古今学者多以己意猜之。战国韩非说:“自营为厶”。东汉许慎说:“厶,奸邪也”。这么简单的两笔,很难表达“自营”和“奸邪”之意的。清代段玉裁另闢徯径说:“公私字本如此,今私行而厶废也”。认为“厶”是“私”的本字。但未能说出“厶”为何是“私”的本字,可见也是臆测而已。
“厶”字加“禾”变成“私”字,而且来源于小篆,这一定和种田有关。进入商、周时代盛行井田制,分公田和私田,私田相当于公社化时代的自留地,种禾(庄稼)养命。故小篆加“禾”繁化作“私”。《诗•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即指私田。后世引申为凡私之称,如“私事”“私房”“私情”“私生活”“私生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