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司马光领衔编撰,宋神宗制序赐名的《资治通鑑》,上起战国,下终五代,记录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是唯一可与《史记》并肩的史学巨著。书名大约取自李世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古”就是历史,“兴替”就是“兴亡”。《资治通鑑》直译就是:给君王提供治理天下通用的镜子。可见司马光之“鑑”与李世民之“镜”,意思是一样的,都指今人所说的镜子。我们今天还一再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强调以史为鑑的意思。
那么,“鑑”字为何从“監”呢?这需要从镜子的起源说起。
世界上本来没有镜子。事物都是受自然物启发而来的。地上多有自然水坑。如果风平浪静,水的深度又合适,原始先民偶临此水坑,低头一看,竟然看到了自己的身影面容。受此启发,在有了陶盆之后,便盛水自照。这就是我们先祖最早制作使用的镜子了。这种镜子一直使用到青铜器出现以后。即使在夏、商、周时代,因青铜器的昂贵,庶民百姓们还是以盆盛水照容的。进入文字时代,古人便据此史实创制了“監”字。甲骨文作。左边是个有圈足的陶盆,其上一点代表盆中的水,右边跪坐着一人,正睁大眼睛向水盆中照容,写实如画。金文作。唐兰在《殷虚文字记•释監》中说:“象一人立于盆侧,有自監其容之意”又说:“監字本从皿,从见,以象意声化例推之,当是从皿,见声。”形、音、义的解说都很准确。小篆承之作,隶变笔画化作“監”。《书经•酒诰》篇说:“人(指帝王官员)无于水監,当于民監。”意思是居官治国,不必用水盆照自己,当从民意照自己。这一理念仍可用做居官箴言。并由此引申为“監视”“監考”“監督”“監察”用字。
进入青通器时代,帝王贵族开始使用打磨光的青铜镜。为与时俱进,表现其质地,故金文甲“金”旁作“鑑”,也作“鑒”。《广雅•释器》:“鑑谓之镜”。《新唐书•魏征传》:“以铜为鑑,可正衣冠。”地下出土了众多先秦两汉的青铜鑑,豪华精美。虽深埋地下两千多年,照容仍须眉毕见。真正可称“油光可鑑”。周代以德治国,常把殷亡的教训视为历史的镜子,称为“殷鑑”。《墨子•非命下》:“为鑑不远,在彼殷王”。故《正字通•金部》说:“考观古今成败为法戒者,皆曰鑑”。由此引申为“借鑑”“鑑定”“资治通鑑”用字。
旧时庶民大众称照镜为照影,今语众人集体照像为“合影”,就是此意在语言中的遗存。“監”与“鑑”为引申义所专,为区别字义,小篆造“镜”字。《说文》:“镜,景也。从金,竟声”。而“景”是“影”的古字。古时只有“景”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正日景”即正日影。《颜氏家训•书证》:“凡阴景者,因光而生,即为景,••••••至晋世葛洪《字苑》,旁始加彡”。《集韵•梗韵》:“景,物之阴景也。葛洪始加彡”。
“監”“鑑”“镜”,本义都是指镜子,物同一源。故至今读音相近,声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