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三下《求贤令》,公开打出“唯才是举”的旗号,终于凭借其兵多将广,高士如林统一中原,创建了魏国。很是佩服阿瞒的雄才大略。后来研读春秋战国史,特别是研读了“置”与“罷”这两个常用字,方明白这“唯才是举”的人才学思想,并非曹操的发明,而是他把这一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代,我们先祖是实行“选贤与能”禅让制度的。尧传位于舜,舜禅让于禹,都是信史,都是人才学上的千古佳话。但所禅让的都是德才完人,毫无瑕疵,所以我们至今谁也不知道尧、舜、禹有什么缺点。
在天下为公的原始共产主义时代,这样的完人或可产生,但进入阶级社会,这样的土壤就不存在了,特别是到了王室衰微,弱肉强食,大国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种理想化的人才学思想,就圆凿方枘,不合时宜了。于是与时俱进兴起了“唯才是兴”人才学思想。这一人才学新理念,至今还全息地储存在“置”与“罷”这两个常用字中。因为这一新理念产生于“无义战”的春秋战略,故“置”“罷”二字不见于甲、金文,而始见于小篆。
“置”字小篆作,隶变笔画化作“”,今作“置”。《说文》:“置,赦也。从网、直。”段玉裁注:“直亦声。”是个会意兼形声字。“网”指法网,隶变为横“目”,是篆变隶的通例。“直”是“德”字主要构件,古文中常用“直”字表道德。《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直”指有德之士,“枉”指无德小人。全句是说,为政治国,把有德之士推举上来,把无德小人贬斥不用,老百姓就会拥护,反之则民不服。如果有德才之人偶触法网则赦免而重用之就叫“置”。“位置”“安置”“处置”等语,皆由“唯才是举”的思想观念而来。
“罷”字小篆作,隶变笔画化作“罷”。《说文》:“罷,遣有罪也。从网,能,言有贤能而入网,而贳(shì)遣之。”意即才能之士触犯法网,则予无罪释放,“唯才是举”之意甚明。由本义免除罪责,引申为凡免除用字,如“罷工”“罷免”“罷市”“罷职”,今简化作“罢”,赦免贤能之意就泯灭无存了。
“唯才是举”的人才学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是弱肉强食,大国争霸的政治现实决定的,德能聚众,才能兴国。要富国强兵,只能实行“唯才是举”的政治策略。确立这一人才学思想的,当是春秋初年的政治家鲍叔牙,而实践这一政策的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在兄弟争位的斗争中,管仲曾箭射齐桓公,险些丧命。原有灭九族的弑君之罪,但鲍叔牙对齐恒公说:“如果大王只想治理好一个齐国,有我和国氏协助就行了。如果想称霸诸侯,非征用大才管仲不可。”雄才大略的齐桓公立刻从鲁国迎回管仲,筑台拜为相国,口称“仲父”。管仲不负重望,大胆推行法制,兴利除弊,不几年就国富兵强,帮齐桓公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大业。战国时代百战百胜将军和改革大家吴起,原有“杀妻求将”和“母死不归”之罪,但他才能旷古,难得一见,史称“用之魏则魏强,用之楚则楚霸”,都是“唯才是举”成功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