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就是本草,从古到今,第一本中药书《神农本草经》,一直到现在的《中华本草》,它都叫本草,只是在近代出现了西药,西药涌入我们中国以后,才把它改称“中药”。实际上,本草,从古代一直到现在就称为本草,中药就是本草,这是一个概念。
要是从源头上讲,本草的最高设计师就是神农。
我们中国的各个民族的、各个地区的民间医药,各个民间的民间医药,均是这样的类型,只是经验积累,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民间单方、民间医学,甚至包括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像欧洲、美洲、澳洲、非洲,他们也形成民间医药,全都有,都是某个植物能治什么病,这些东西,有时候还能够传到我们中国来。但是这些都是低层次的,没有系统理论,不能形成像我们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大系统。所以整个中医药源头来自于神农,神农给我们的是系统的,包括本草,包括临床,指导临床的《神农本草经》。在这一座大厦下面,然后再建筑汤液,再形成临床的《伤寒论》。 而中药的名称命名首先要从《神农本草经》谈起。
《神农本草经》里面有一个最大的特色,简明扼要,直指药物的来源,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神农命名的本草名称,人们都能非常正确的把握,几千年能够传承下来。所以《神农本草经》对中药的命名,两种方式肯定不采取。第一种,文人命名,他不用。
比如车前草,车前子,古代称为芣苢,采采芣苢,《诗经》上面这么用,他不用,人们根本搞不清楚。车前,这个名字多好记,多形象。他用生态来命名,它长的环境,就在车子行走的道路上,这是生态。另外也涉及到它的习性,涉及到它的形态。车前分布很广泛,很常见,它就在那样的环境下面,在那样的环境下面就可以想象到它是什么样的形态。这就是《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命名,不采取文人的命名法。
第二种,不采取老百姓简单的、随意的命名。比如车前草,老百姓根据叶子形状称作“猪肚子”“蛤蟆草”,这非常容易混淆,与车前叶子相似的有许多植物,但是没有那种生态,它不长在车子前面,不耐碾压。所以车前的名字是这样命名来的,而不是带着随意性。老百姓的随意性他不用,文人那种文绉绉的,加上修饰的他也不用。这样就便于流传,准确的把握它,这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是认准。《神农本草经》命名,指我们采药的过程抓住,把它认准,而不是以后到药材才把它认准。所以我们现在临床医生,往往缺乏野外的操作,只是在药房里认一些饮片,这是非常不足的。因为饮片相似的情况太多了,所以在中药历史上,混淆最多的一味药,叫做白头翁,它是毛茛科植物。 但是在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科的植物,都叫做白头翁。《神农本草经》命名的时候,不至于产生这种混乱,是后人在解释的过程当中导致了混乱。为什么这样讲呢?
白头翁,《神农本草经》首先记载,神农命名,是由它的果实、果序,一个杆子竖起来,然后结的果子飘着白须,像着一个老人一样的满头银丝、白发,又叫胡王使者。就是胡人还戴着那种帽子全部是羊毛,胡王使者。所以它是按照这个植物特征命名,这样,你就能准确的把这个植物找到,你不管它下面根是什么样,你采到错不了。但是后来,人在药房里面抓方,专门搞药材,他就把它改一下,一个植物的根上面有白毛就是白头翁。这一改,糟了!把植物的白头翁改成药材的白毛根,带白毛的根头子,这样所有的后来的混乱,都是这样造成的。这样我们通过这两个例子,一个车前草,一个白头翁,我们就看到了,神农命名的高智慧。
第三个原则就是直接针对植物的特点来命名的。
如牛膝,它茎上有关节,像牛的膝盖;
狗脊,它很大根状茎就像狗的脊梁一样,带着黄毛,甚至像一只卧着的黄狗;
贯众,它的根状茎,中间呈细丝状,我们当时在你们那山上面看到了,一根线串了很多很多的叶柄残基,这就是贯众,抓住这个特征,就是在全国都混淆不了;
大黄,又大又黄;
虎掌,它块茎周围附着很多小块茎,像老虎的脚掌一样,还有脚趾。
所以这些,抓的是最主要的形态特征。抓住主要特征,这种本草,几千年甚至一万年都混不了。
第二,根据它的生长习性。
如半夏、夏枯草、款冬花、冬葵子,这些本草,在一定的季节才能够见到它,过了这个季节就见不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