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成,昆明市扶正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神奇抗癌中药艾氪新发明人、昆明市颐康缘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他调理过的各种癌症患者共有200多人,总的康复率接近七成。而且,因为身体里的致癌因素已经去除,所以一旦康复就基本保证永远不再复发!
徐大成教授结合民族医学深入研究实践,取精华弃糟粕,历经十余载治疗肿瘤的临床实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自成体系,独创“三位一体快速消癌除瘤疗法”,对治疗肝癌、肺癌、直肠癌、淋巴癌、乳腺癌、子宫癌、脑瘤都有很理想的效果,对癌细胞未转移的能有百分之八十的治愈率,对已转移的也有百分之五十的治愈的癌症、肿瘤病人200余人。
徐教授为什么有此“底气”来承诺患者呢?从笔者10多年追踪报道徐教授中我们得知,他是一位有着中国“士大夫”情怀的医者。
他说: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中华文明发端之初,我们的祖先在开展医疗活动的同时即“催生”了中医的原始医德。从传说中伏羲、神农的“尝百草、制九针”到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和孙思邈的“精勤不倦,大医精诚”,乃至近现代施今墨的一丝不苟和郭春园的无私奉献,中医医德从久远的古代孕生,经过历代医家的“言传身行”而不断传承演进,经久不衰,成为推动中医学术和中医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宝贵财富。主要体现在:
以人为本
《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肖纲《劝医论》写道:“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自序》中论及:“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以误生灵……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人参两间,惟生而已,生而不有,他何计焉?”这些名医大家都反复强调了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须知人命关天和责任重大,决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与此同时,他们还特别提出,要对所有的人予以关爱和尊重,“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老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表现了“普同一等、同仁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
仁善立业
在古代,名医大家们首先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强化了医生职业的神圣与高尚。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即说:“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明代裴一中在《言医》中也指出:“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其次,他们还将医生良好的德性称为“仁心”,鼓励、鞭策医者以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善待患者、博爱群生。如明代医家龚廷贤《医家十要》的“第一要”便是:“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书中也从职业角度对医者以“仁心“立术立业进行了系统论述,并提出:对病人不论“贵贱贫富,长幼妍蚩,华夷愚智”,都要一视同仁。第三将“德性”好的人或医德好的医生称为“仁人”,把“仁”作为评判医生资格及道德操守的基本标准。如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中也认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隋,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由此可见,”仁心” “仁人”“仁术”是中医传统医德仁学内涵的三大要素,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救人的“仁术”。
师道传承
中医医德作为一种伴生于中医药学术的道德文化,同样具有明显的师道传承特征。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它才能前后承继不衰、不断发扬光大。历史上很多名医在收徒授业时首先要考察学生的德性,认为“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在收徒后,他们还要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最终成为“既有善艺,又有仁心”的“真良医”。如元代著名医家李杲就曾问前来拜师求学的罗天益:“汝来学觅钱行医乎?学传道医人乎?”罗天益毫不犹豫地回答:“亦传道耳”。李杲遂欣然收其为弟子。此后10年,罗天益既学到了李杲良好的医德,又得到了其医术真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