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播报
朱德9万海外存款多年未动,大使馆请示:副主席,这钱怎么处理?
2023-05-29 11:33:43
来源:庚午随谈
作者:庚午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1976年,朱德元帅临终前跟家人调侃:

    “我这辈子就没吃饱过!”

    朱老总的饮食非常克制,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是能省则省。

    作为开国十大元帅之首,他曾向组织提出,拒绝领取元帅工资,还前后三次主动提出降薪,工资从每月659元降到404元。

    朱老总跟家人讲:

    “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只有增产节约才能变得富强。光增产,不节约,就等于没有增产。”

    他在生活的地方修整出一块菜园子,工作之余,和妻子康克清一起种菜。

    1958年2月,中国驻德大使馆突然发来请示:

    “朱德副主席在我馆有95008.3马克,此款如何处理?”

    马克是德国货币的名称,按当时汇率,这绝对是巨款了。

    朱老总怎么会在德国有存款呢?这笔钱又是如何处置的呢?

    其实,这笔存款跟一个叫史沫特莱的女记者有关。

    一、历经千辛万苦,走遍中国大江南北

    1892年,史沫特莱出生于美国一个贫困工人家庭。

    因生活极度贫困,她小学还没毕业,就为了谋生去做报童。后来在亲友的帮助下,得到进入慈善学校学习的机会。

    也许是因为幼年时期的艰辛生活,影响了成年后的史沫特莱。她敢于追求,勇于探索,特别同情遭受苦难的人们。

    1916年,24岁的史沫特莱前往纽约,在这里她接触到印度民族主义者,开始投身到政治活动中。

    她一方面为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号角》周刊和女权运动刊物撰稿,一方面支持印度流亡者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918年3月,她被美国以违反中立法的罪名逮捕入狱,被监禁在纽约臭名昭著的“坟地”监狱。

    出狱后,她开始了流亡生活,期间曾在丹麦、德国等国居住。

    1928年底,史沫特莱以《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这是她第一次来中国。

    她见证了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当时有很多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被捕,被害。

    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史沫特莱又来到东北、北平、天津等地进行深入观察。

    了解得越深,她越发同情中国百姓被资本家、列强肆意压榨的悲惨处境。

    她理解底层人民的艰辛,也愿意尽自己所能,贡献出一份力量。

    1932年,她协助宋庆龄成立以争取民权为主旨的进步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史沫特莱与茅盾、鲁迅等人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她经常阅读他们的作品,了解进步人士对中国现状的看法和见解。

    她主动把鲁迅的《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现状》刊登在美国刊物上,让全世界了解觉醒后的中国人。

    也是在这个时期,经宋庆龄等人的介绍,她结识了很多具有“红色背景”的进步人士,还曾在家里接待过我党的秘密联络人员。

    史沫特莱曾写下《国民党反动的五年》、《中国人的命运》、《中国红军在前进》等文章著作,向外界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中国的革命。

    她在书中写道:

    “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我就不感到自己是个外国人,不知道什么缘故,在那儿,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的一员,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

    “西安事变”的发生震惊中外,史沫特莱以记者的身份留在西安,时刻关注时局的变化。

    南京国民政府制造舆论压力,通过广播,对外宣布“蒋介石已经被枪毙”的新闻,造谣红军达到西安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史沫特莱得知此事,非常愤怒。

    她无法坐视国民党颠倒黑白,于是把张学良和杨虎城向蒋介石“兵谏”的真实情况,用英文讲述出来,传向世界。

    她还采访军政界、民主人士,通过他们的讲述,让外界了解“西安事变”的真实情况。

    与主流媒体相悖的史沫特莱瞬间名声大噪,但也让她的处境变得危险起来。

    南京国民政府看到她发布的相关报道后,意识到谎言被揭穿,气急败坏地宣布将其逐出中国。

    二、与朱德相识,了解中国革命

    周总理等人得知史沫特莱的遭遇,主动提出帮助。

    1937年1月12日,她在红军战士的护送下,前往陕北。

    在这里,史沫特莱见到了上海的老朋友作家丁玲,以及贺龙、彭德怀等人。

    当天晚上,她得到毛主席和朱老总的接待,见到朱德时,史沫特莱很激动:

    “我听说你是一个土匪,人头悬赏到了两万五千大洋,还是一个被‘打死’过很多次的人。”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她向朱德打听出身、求学经历等私人问题,希望朱德能详细讲讲曾经的过往。

    朱德对她的好奇感到很困惑,询问原因。

    史沫特莱认真地回答道:

    “因为你出生于佃农家庭,你是农民。”

    据她了解,中国目前十个人中有八个是农民,而有机会向世界讲话的中国人,都是达官显贵。

    史沫特莱认为,要让世界了解中国,那么占据大多数群体的农民,也应该向世界谈谈自己的经历。

    “你把你的身世告诉我,代表着中国农民第一次向世界开口讲话。”

    朱老总当时心里面只想着抗战,哪有心情吹嘘自己的经历?

    他告诉史沫特莱,自己以前是农民,现在是军人,中国像他这样的人很多,建议她到处走走,多见见其他人。

    史沫特莱听从建议,她和中文翻译吴莉莉一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先后对毛主席、周总理等人进行深入采访。

    同年3月,朱德见她确实是个办实事的记者,同意她的请求。

    两人约定,每周拿出两到三个晚上讲述过往经历,为将来写朱德传记积累素材。

    在延安期间,史沫特莱与中共领导人、军人频繁沟通交流,发现他们都拥有崇高的理想。

    由于国民党常年对延安进行新闻封锁,还将红军污蔑为“赤匪、强盗、暴徒”,国际社会对红军的印象很片面。

    为此,史沫特莱向上海最有权威的十多位同行发出邀请。

    当这些外国记者历经曲折来到延安后,他们有一种共同的观感:

    “(他们)接触的是现代人,是和自己一样思想进步的人。”

    在延安的时候,史沫特莱时常戴着有五角星的军帽,穿着灰土布军装,还要跟着部队一起上前线打仗。

    朱德和任弼时劝说她留在后方,她却说:

    “我是一个记者,当然要去前线,才能获取最新的战况。”

    行军途中为了方便新闻报道,她的照相器材随身携带,就连打字机也是用绳子捆绑在身上背着。

    遇到打游击战时,史沫特莱会放下本职工作,听从长官指挥,做一些后勤方面的工作。

    忙于战事,没时间吃饭,她和战士们一样,吃胡萝卜和青菜充饥。

    史沫特莱深入抗日前线阵地,久经战火考验,通过她的报道,让外界了解到中国真实的战场。

    她还跟毛主席、朱德等人,联合向国际红十字会发出请求,希望派出医护人员来华,到抗日战场上救治伤员。

    在她的呼吁下,国际友人积极响应号召,白求恩、柯棣华、巴苏华等一批优秀的医生,前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史沫特莱利用职务之便,主动承担起援华医疗队的宣传工作,曾与白求恩一起在前线,为伤员提供服务。

    后来,她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写进了《中国在反击》一书中,向世界详细讲述,从西安事变到抗战初期,华北地区抗日的政治和军事形势。

    三、克服困难,艰难完成朱德传记

    1941年6月,史沫特莱因病被迫离开中国,从香港回到美国治病。

    从1928年年底首次进入中国,她用了12年的时间,观察和了解中国。

    她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和党员们,拥有全新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伟大的理想。

    他们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希望,也给亚洲乃至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带来了希望。

    为了向世界呈现自己看到的真实的中国,她把自己过往写的通讯稿、演讲稿以及日记,汇编成《中国的战歌》一书。

    这本书记载了她跟随八路军、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与日军作战的情况,也用大量篇幅记载了她在革命圣地延安的所见所闻。

    《中国的战歌》一经上市,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很多人的喜爱,此书也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优秀的报告文学。

    史沫特莱的书籍很畅销,稿费收入也不低。

    但她把稿费都捐给了中国饱受战争灾难的孤儿,导致自己生活过得非常艰苦。

    她自己的居住地,还是美国财团免费为文艺工作者提供的。

    在美国,她一方面开始着手写朱德传记;

    一方面邀请美国共产党员在国内宣传中国共产党,发动大家讨论和捐款,支援中国人民早日获得解放。

    随着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她又把关注的目光锁定在国民党与美国政府之间。

    她曾在写给朱德的信中提到,蒋介石和美国已经达成了秘密协议,青岛将无限期成为美国第七舰队的海军基地。

    史沫特莱于1946年的7月,收到朱德写给她的回信,其中还有一些包括朱德生平的资料。

    从此开始,她停止参加社会活动,专心编写朱德自传。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由于史沫特莱的常年活跃在社会主义阵营,而且参与过多次大事件,拥有很高的威望。

    她的讲话,经常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导致反动势力疯狂打击她。

    1947年印度独立,尼赫鲁政府提出聘任她为政府顾问,邀请她去印度。

    印度,对史沫特莱而言,也是一个常常挂念的国家。

    她曾因为支持印度独立运动而被捕入狱,尼赫鲁曾向她许诺,等印度真正独立后,邀请她去印度。

    其实,这个邀请对当时的史沫特莱而言,十分有利。

    不仅可以解决生活困顿的局面,而且还能保护她的人身安全。

    不过,为了写好《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她最后决定不去印度。

    1949年,对史沫特莱来说,是异常艰难的一年。

    年初,美国当局突然对外宣称,史沫特莱是苏联间谍组织“拉姆扎小组”成员。

    面对没有证据的政治指控,她与美国政府抗争到底,最终,美国陆军被迫撤销对她的诬告。

    但是他们故意选在刊登广告的位置发布撤销声明,导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史沫特莱依然处于舆论风暴的中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美国的反共势力越来越强大,最终发展成“麦卡锡主义”。

    该主义恶意诽谤、疯狂迫害共产党党员和进步民主人士,史沫特莱因曾为共产党说话,而再次被推入到政治舆论的风暴中心。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她原计划出版《伟大的道路》受到严重的阻碍。

    曾为她出版过《中国的战歌》一书的出版社,再次找到她,希望她能在《伟大的道路》结尾处,添加一些抹黑中国共产党的文字,便于出版。

    史沫特莱拒绝出版社的无理要求,决定暂不出版此书。

    在美国备受打压的史沫特莱终于在10月份,从广播里收听到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对世界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她给朱德写了一封信,“我已经知道新的中国政府终于成为现实”,将来这个世界也不再会像从前那样了。

    她还向朱德讲述自己在美国的各种遭遇,当下的时局已经没有她的容身之处,现在新中国成立了,她决定重返中国看看。

    美国当局知道史沫特莱与新中国的关系,导致她的出行计划受阻。

    不过,史沫特莱没有放弃,她决定先去欧洲,之后再到中国。

    行程制定好了,史沫特莱带着《伟大的道路》的手稿,悄悄离开美国。

    她先是到达英国伦敦,居住在好友家里,开始修订手稿,她期望等自己到达中国的那一天,可以把写好的作品拿给朱德他们看看。

    可叹天不遂人愿,1950年5月6日,年仅58岁的史沫特莱,因手术后病情恶化在牛津逝世。

    在其逝世6年后,《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才有机会出版问世。

    史沫特莱女士去世前,曾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由我的著作而获得的全部收入,不论来自何处,全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将军所有,由他按照他的愿望处理——那就是说,建设一个强大和自由的中国。——如果中国大使馆来到了,如果能为我的遗体只唱一首歌,中国的国歌——‘起来’,我将不胜感激。由于我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任何地方都未能找到安宁,我希望我的骨灰能和死去的中国革命者同在。”

    1951年5月6日,史沫特莱逝世一周年之际,她的追悼大会和葬礼在北京举行。

    她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中国烈士陵园,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朱德书写的碑文:

    “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1956年,《伟大的道路》一书出版后,国外有关机构将稿费交给了中国驻东德大使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玉兰树下可藏龙
·下一篇:人民的光荣
·朱德元帅的悲壮晚年
·朱德铜像纪念园:重阳敬老节 缅怀朱老总(组图)
·朱德的借条(组图)
·朱德铜像纪念园:童心向党 梦想飞扬——追寻红色记忆研学实践活动侧记(组图)
·中国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的故事(组图)
·曹小藩:曹里怀将军的堂兄曹觉民给朱总司令当了一回秘书(组图)
·朱德铜像纪念园: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朱德铜像纪念园开展2023年文化遗产日主
·特稿: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朱德铜像纪念园开展2023年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组
·访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张申府(组图)
·刘晓永:令人叹服!刘建将军深情讲述朱德元帅家风(组图)
朱德元帅纪念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朱德元帅纪念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朱德元帅纪念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朱德元帅纪念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