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风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大地的劲吹,许多名门望族在历史传承中形成的优良的家风家训也被人们所熟知。曾经出过六个进士、名人辈出的罗村镇大窎桥村的王氏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从古至今,全家族一直坚持续修家谱,传家风,目前已续修12次。“耕读继世,宿儒家风;俭以养德,奢乃致穷;奉公守法,身至影正”等家风家训传承至今。
5月19日,笔者慕名来到大窎桥村,干净整洁的道路、随处可见的文化墙、满脸笑容的村民……良好的文明新风尽收眼底。全村共有20多个姓氏,王氏就占到百分之六十以上,是典型的大家族。现年75岁的王世海,是王氏家族第二十代孙,也是干了38年的老村支书,他不仅见证了村里的变化发展,还积极参与了《锦川河》、《好官李清泉》等多部书的编辑。他育有2儿2女,一家4名党员。对于子女,他的要求是党员的要遵守党规党纪、不是党员的也要遵纪守法,谦虚谨慎做人、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谈起家风,他就四个字:奉公守法。他是这么身体力行的,也是这么教育孩子的。他连续21年被评为区级优秀党员,教育出的孩子个个优秀。
“家风都是从父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王世海说。他弟兄四人,几十年来,妯娌、父子、婆媳之间从来没红过脸。在这种好家风影响下,他的4个孩子,无论是出嫁的女儿还是成家的儿子对待公婆、岳父母都像自己父母一样孝敬。谁条件好就多奉献一点,彼此从来没有因为孝敬老人而相互攀比。在王世海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工整的毛笔字帖,他高兴的说,这是他13岁的小孙女王文睿去年写的.原来王世海退休后经常画山水风景画、写书法,耳濡目染,在他的影响下,小孙女也喜欢上了书法。家风就是这么神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王氏一族历来重视家族文化,多有勤奋好学,笔耕不辍之士。在第四世时就有手抄家谱,著名的《乡园忆旧录》就是王氏后人王培荀写的一部展示历史的纪实文集。此外还有一本达30余万字的家书《王氏一家言》,是王氏祖先历时二百多年所撰写的诗词、歌赋、奏折、行文、碑文、传记及亲朋好友的书信交流,实事点评,著作序言,祭文、墓志铭等。而在王世海的书橱里,《王氏一家言》、《王氏世谱》、《乡园忆旧录》等“传家宝”都赫然在列。仅《王氏一家言》就有6部28卷。“我们还创办了《王氏文化》杂志,现在已经出版了8期。”王世海自豪地说。
说起王氏文化,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组织整理家风和续修家谱的王淼。来到王淼家中,他正在拉二胡,老伴闫爱霞则在一旁轻轻哼唱。作为大窎桥村鑫桥艺术团的成员,他们乐队经常为村民演奏父亲、母亲等弘扬正能量的歌曲和文艺节目。“我们还打算把优秀家风家训编成故事、歌曲演奏出来,让大家伙都感受到。”王淼高兴地说。“我有3个女儿,从小就要求她们本分、勤劳、走正道。现在,二女儿在天津理工大学教书,其他两个女儿都在本村。”而说起续修家谱,他告诉笔者,以前的家谱上只有辈分和名字,后来他们续修时就把每个人的基本情况写成小传,续上族谱的已达6万人。
“董家也才续修了家谱。”村书记许立军说,“无论大家族还是小家庭,大家都自己的家风家训。”而良好的家风并非来源于空洞的说教,而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生于1949年的段绪良是大窎桥的老会计,在村里工作了41年,一直兢兢业业、廉洁自律,可谓是整个村的活字典和民俗专家。他家兄妹六人,都对父母非常孝敬,老父亲94岁、老母亲91岁,大家每天轮流送饭,整个大家庭四世同堂,相处融洽。而这与他家朴实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父亲曾担任洪山煤矿的矿长,从来不沾公家一分便宜。他记得小时候他和弟弟玩耍时从矿区里捡了一块铁拿回家,父亲严厉的批评后让他们送回去,反复强调坚决不能沾公家一分便宜。他毕业当了村会计后,父亲就拿反面的例子提醒他,让他一定守住底线,本分做人。正因如此,他40多年来从来没有拿过公家一分钱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