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赣南采茶戏屡获国家大奖
《山歌情》《八子参军》《长长的红背带》《快乐标兵》《永远的歌谣》等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先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优秀剧目奖”等国家大奖,入选国家资助项目,成为新时期赣南文艺界振兴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
这是2006年赣南采茶戏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后交出的又一份漂亮答卷,翻开了赣南采茶戏最辉煌光彩的篇章,真可谓“前世之宝,后世宝之”……
镜头二:赣南采茶戏是源于客家人民特有的生产生活艺术
打开我国文化史和客家发展史,可以看到:客家先民经过“六次艰难大迁徙”,从中原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先民以其勤劳勇敢的精神在创造了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客家独有的精神财富――赣南采茶戏。由此可见,赣南采茶戏具有源于生产生活的“草根”本质,很显然就是一种来源于客家人民特有的生产生活艺术。
镜头三:赣南采茶戏是中国采茶戏的源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民间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元以来,江西素有“戏剧之邦”的美誉。江西采茶戏是中国采茶戏的始祖,而赣南采茶戏更是中国采茶戏的源头。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汤显祖写的诗中就提到“采茶戏”。《中国音乐词典》、《中国戏曲志•江西卷》都记载了赣南采茶戏。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赣南采茶戏,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清朝、创新于近代、振兴于当代、传承于活态。经过长期全面的整理、加工、继承、创新、提升,使得赣南采茶戏有了历史性的飞跃。
镜头四:赣南采茶戏具有“五个独特艺术特点”
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的赣南采茶戏歌、舞、戏三者并重,以“三腔一调”的唱腔、“三奇三绝”的表演、“三小”的人物、“客家方言”的语言、“勾锣唢”的伴奏等“五个独特艺术特点”,走进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曾多次应邀进京献演,赴香港、台湾等地参加“客家文化节”演出,赴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演出,向世界讲好赣南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进一步提升赣南传统文化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深受客属乡亲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和追捧,为世人所瞩目。
一、赣南采茶戏具有独特的“三腔一调”唱腔艺术特点: 被誉为南方的“二人转”
“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让观看者时而掌声雷动、时而热泪盈眶,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奋斗精神”的特别洗礼……
赣南传统采茶歌是用当地客家方言表达的,以曲牌体的茶腔和灯腔,再结合路腔和杂调的音乐唱腔,被誉为南方的“二人转”。赣南传统采茶戏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其独特的客家方言也成为了赣南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赣南传统采茶戏是从民歌小调引导进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十二月采茶歌”。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丰富多彩,活泼欢快、载歌载舞,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十分鲜明,早为民众所喜爱,为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深厚的根基。赣南采茶戏里的音乐按照其调式、弦路和功能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惟妙惟肖,诙谐有趣,令人“清脾开胃”。其调式主要依据音阶的高低变化来规划出特定的文化思想,这也是赣南采茶戏的核心所在。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的《山歌情》大量采用“兴国山歌”、“宁都道情”、“于都古文”等音乐元素,并大胆采用“主调选择”与“主题贯穿”的创腔手法,音乐与剧情达到完美融合,成为经典之作。
“茶腔”是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声腔,它节奏活泼明快,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浓厚的田园山野风味。其行腔与客家话语调紧相吻合,加上大量衬词,更显其客家特色。如享誉全国的“斑鸠调”,还有声名鹊起的“牡丹调”“打鞋底”“上山调”等。茶腔茶腔是赣南采茶戏音乐的主要唱腔之一,曲牌都是从赣南小调演变而来,具有甜美、活泼、爽朗、含蓄等特点,具有鲜明的赣南地区特点与田园山野风,该种唱腔主要用于表现家庭和社会的生活,同时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故事。茶腔的曲调包括绣荷包、红绣鞋、反长歌、长歌等。赣南采茶戏的唱腔属连曲体,共有传统曲牌近300首。
“灯腔”是赣南采茶戏的重要声腔,其最大特点是热烈、欢快, 它高亢浑厚,粗犷热烈,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致,戏曲味较浓。整个进门演唱的过程都有锣鼓、唢呐伴奏,显得特别热闹,犹如山区人民向上的精神风貌;灯腔曲调的特点是节奏鲜明、激昂、活跃、高亢、粗犷、起伏大等,再配合欢快的打击乐,能够营造一种热闹、愉快的氛围,充分展现了客家人乐观向上、热爱劳动的精神。灯腔曲牌有九十多首。比如:《春谷雨》《小小仙鹅》《倒采茶》《报茶名》《问茶名》《荷花透水开》、《十二月花》《双牵手》《闹五更》,等等。这些曲牌具有较强的舞蹈性,并且节奏非常鲜明,再配合唢呐、锣鼓等,能够营造热烈、红火的气氛。灯腔通常用于大型戏剧中,蕴藏着表现人物众多的场景。
“路腔”是由适应路上行走时所唱曲牌而得名,它特有的轻松活泼、诙谐风趣,为采茶戏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提供了广阔天地。路腔曲牌有五十多首。如:《眉灵调》《卖纸花》《补皮鞋》《开四门》《新年酒》《摇兰花开》《折打》《对花》《割韭菜》《捎妹子词》等。这种腔调通过历代艺人的筛选、琢磨,具有了赣南采茶戏特有的演唱方式与风格,已经成为赣南采茶戏不可少的部分。
“杂调”具有娇柔甜美、玲珑华丽特点,在采茶戏音乐中虽不作主腔,但穿插使用,偶尔出现,点缀情趣,常能起到奇特的艺术效果。在赣南采茶戏唱腔音乐中,不论是茶腔或灯腔,还是路腔和杂调,均广泛运用到衬词。衬词编成顺口溜唱道:上山进坑打“哟喂”,出门赶路“哪嗬嗨”,做鞋绣花“哎嗨哟”,男女对花“扯当扯”。可以说,凡是唱都离不开衬词,甚至还有“唱词不够衬词凑”的情况。大量的原为茶灯所用的如《摘茶歌》《倒采茶》《十杯茶》《拜年歌》《春谷雨》等都为采茶戏所保留。
二、赣南采茶戏具有独特的“三奇三绝”表演艺术特点: 被誉为“东方的芭蕾”
在我国各种民间戏剧中,由于其地域、文化、人文品性的不同,所体现的戏剧人物性格也截然不同。赣南采茶戏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等特征,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悠久的历史来源,屹立于中国戏曲之林。比如: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的《八子参军》舞蹈创作,就运用了赣南采茶舞、现代舞和苏区舞蹈多种元素,为人物塑造、服务主题和营造气氛发挥了积极作用。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风格是歌、舞、戏三者并重的,唱、念、舞融为一体,是赣南传统采茶戏中重要的表演元素。赣南采茶歌的舞蹈是通过农民们来源于劳动生活创造而来的。
“扇花变化在于手,力在与手腕见于烽,左甩袖筒右摇扇,十指牵着两臂走”。这就是对赣南传统采茶戏舞蹈的形象刻画。赣南采茶戏以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为主体的“三大表演绝技”,具有赣南独特的表演艺术,在我国众多戏剧中独树一帜。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造型十分独特,变化无穷。它的表演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奇三绝”。
“三奇”是传统采茶戏表现的全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垂涎,没有宫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动物的动作,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此为二奇;歌舞戏相随相伴,以致有人认为是地方歌舞剧,此为三奇。
“三绝”是“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被誉为“东方的芭蕾”的“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摇蹉步、惊步、滑步、铲步。矮子步又分矮桩、中桩、高桩。聪明的客家人却让矮子步成了天下独一无二的舞蹈基本步。这是天下戏曲中绝无仅有的矮子步;“单袖筒”又是一绝,是又一个最具标志性的表演艺术特点。一般戏剧中的水袖都是成双成对、斯斯文文,唯独赣南采茶舞中,只有一个左袖筒。一手甩袖,一手舞扇,踏着特有的矮子步,显得异常独特而有情趣。虽然为单水袖,但是刷袖筒的动作确是很丰富,创造了众多的舞蹈术语。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阳袖、绕扇袖、腋下袖、凤尾袖、穿针引线袖、花篮袖、上抛、下甩、缠腰、绕膝、侧卷翻飞……,每个动作都有其鲜明的意义。其艺决是“摆动象狗尾,站势吊马腿,游走像蛇过,龙头又凤尾。”这句艺决生动的描绘了赣南采茶戏在表演中的形象生动、变幻莫测的艺术特色;“扇子花”的表演动作千姿百态,扇法极为讲究,动作甚多,种类繁杂,其中有抛甩扇、装折扇、避风扇、遮日扇、遥望扇、闻花扇、遮面扇等数十种,表现力特强,扇子花的艺诀有“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耘、按、抓、抖靠肚面”“扇花变化在于手,力在手腕见于烽,左甩袖筒右摇扇,十指牵着两臂走”,等等。
三、赣南采茶戏具有独特的“三小”人物艺术特点:被誉为世界客家的“吉祥三宝”
赣南采茶戏人物通常由“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组成,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于小丑、小旦两个行当。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的“正丑”,一是丑行丑扮的“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载歌载舞,活泼轻松。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靠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表演取胜,久演不衰,百看不厌。
反丑:脸谱抹白鼻子,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其表演常模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其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开门关门等。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清新明快,柔美细腻。
四、赣南采茶戏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语言艺术特点:被誉为江南的“土广东话”
自古以来,尤其是面对当前时代大背景下“后现代语境”的身份认同考验,赣南采茶戏之所以能够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样顽强地活下来,并在后现代语境下保持生命的张力,一个重要凭借的是其独特“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家民系的母语。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脱离了客家语言,赣南采茶戏便没有了客家的韵律,甚至会失去“生命力”。可见,“客家方言”对赣南采茶戏的振兴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著名音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对客家语言系统作一过番研究工作,选取了六十三条客话词语,用《说文》《尔雅》《方言》《礼记》《毛诗》《战国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证,说明客方言的词源与客话所本,自志汉民族一派语言,早已如此;中国社科学院语言所专家饶长溶先生在《客家风情》第四章“客家语言”第二节《客家话特点》中写道:“客家话是客家民系所操方言的统称。她的唱词和宾白既有源自历史的传承,也有来源于赣南人们丰富的日常生活口语。赣州片客家方言来进行说唱,她鲜明的地方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客家语言的读音和当前的普通话具有极大的差别,如普通话读作“是”,而客家话则读成“系”。
浓厚的方言口语特色,大量使用口语词和衬词,语言清新活泼,充满生活化气息;语言表达方式上,善用多种修辞手法,巧用谚语、歇后语、谜语,以增加诙谐幽默的情采,并汲取民歌小调,奠定其活泼、欢乐的语言基质;有自己独特的言语行为准则,追求雅俗共赏、亦庄亦谐的艺术效果;节奏和韵律方面,紧扣客家方言音韵与采茶戏曲调相协调的规律,腔句普遍押韵,表现出一种韵律美;在宾白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开场白、个性化的旁白和独白,这些艺术特色共同成就了其明白如话、幽默诙谐、泼辣讽刺和含蓄隽永等语言风格。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用和语言风格等角度解读,都能印证赣南采茶戏“客家方言”的独特意蕴和韵味。比如:大型传统剧目《四姐反情》《上广东》《大劝夫》《卖杂货》等都是典型代表。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的《快乐标兵》剧中穿插的客家方言、赣州方言,源自民间的生动形象的歇后语、俚语和顺口溜,诙谐幽默,具有浓烈的“赣南乡土风味”。
总而言之,无论从唱词、音韵、节奏等方面来看,都散发着客家方言的光芒,“客家方言”让赣南采茶戏充满独特而浓浓的“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