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横堂屋就到了碓屋,这是一间加工粮食作物的作坊,陈列着去皮的推子、舂米的碓子、风车,还有一个木柜粮仓。碓屋的左边则是几间偏房,堆放各种农具,并有一间猪栏屋和酒房。旁边一间是刘少奇主席小时候和兄弟们一起读书的书房,桌上的煤油灯依然在哪里静静地放着,只是它的主人己先后作古,那油灯放出的光芒直到今天,依然照耀着炭子冲的乡间小道,好像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走出偏房便来到了天井,它是南方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主要用来采光、通风和排水。顺着天井往前走,就到了厨房。过去,刘少奇主席家里人口较多,厨房很宽敞充裕,厨房里有一个很大的土灶台,各种厨具依次陈列,看出刘家在那个年代的小康。隔壁还有一间烤火屋,冬天里一家人在这里围炉而坐取暖。从烤火屋转出去后,故居的各个房间和陈设就参观完毕,我随着游客一道回到故居的庭院里。
此时,雨己经停下,可我心头的雨点依然打着心扉,疑视着这坐普通通的农舍,抬头又望见刘少奇主席的肖像,不禁想起了儿时上学读书的情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有一天我在上学途中,看到刘少奇主席的肖像被人们踩在脚下,串联的红卫兵高呼口号要“打倒刘某某!”,那时的我还是个小孩,对人世间的事完全不懂,更不明白,只是感到恐惧害怕,更不懂得那年代就是一个人妖颠倒的年代。成年后,逐步了解到中共党史,对刘少奇主席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来又读了他的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才对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个认识在一天天拔高。过去,我无法走近这位伟人,感觉和自己相距很遥远,今天,站在风雨中的刘少奇主席故居,感觉自己和他老人家的距离很近,他是那么的高大,犹如故居后山上的青松,傲然挺立,他是一位亲近老百姓关心群众疾苦的好主席,他永远活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的声音久久回荡在炭子冲的上空;“理直气壮,永远不怕真理,勇敢地维护真理,把真理告诉别人,为真理而战斗”。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雨过天晴,天边抹下一片红红的霞光,我心头的雨点也全部释然,花明楼啊,你寄托着人民群众对刘少奇主席的深深怀念,炭子冲啊,你和一代伟人的名字紧紧相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