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汉,1948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 ,中共党员。职称:研究员、中科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构造地质与造山带。
他1968年从北京101中学毕业赴西藏上山下乡,先在堆龙德庆种地放羊,以后去可可西里地质队钻井队当学徒工。4年后被推荐到成都地质学院当工农兵学员,毕业后留校教书。1978年考入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张文佑院士的硕士生,同年考入文革后首批国家公派留学生。在法国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后,回到中科院地质所从事构造地质领域的研究。1984年参加我国首次南极考察,荣立2等功。
2003年参与组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曾任该所副所长、研究员。刘小汉主要从事南极、青藏高原和北极地区的地质考察研究,参加及承担国家、中科院、自然基金、科技部及十二五、十三五国家极地环境与资源评估专项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曾任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土部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委员。
他提出在上新世暖期时,东南极冰盖发生过大规模融化垮塌事件。同时提出代表新特提斯洋俯冲消亡的板块缝合带并不在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而应当位于高喜马拉雅高级变质带。这些挑战性观点正在引起国内外地质界广泛关注,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南极古环境和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研究的新热潮。
刘小汉共撰写科普著作8部,参加撰写专著2部,已发表论文180多篇,包括SCI 78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44篇。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生13名,博士后2名。
他还担任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极地地质与矿产研究室主任;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地球科学工作组常任代表、中国科学院极地科学委员会秘书长、国际极地学术刊物《TERRA ANTARTICA》编辑、《南极研究》编委会委员、中国极地研究所研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现代地球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全球计划-公共管理与灾害科学相结合”项目中国协调办公室主任。分别于1984、85、90、98、99和2001年六次赴南极考察,首次南极考察时荣立二等功。1995年由中国科协主持,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首次北极点地区考察时任北京总指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