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1949年11月6日,差一天就是北京育英小学的校庆日。从1957年上学到1963年毕业,我经历了6位班主任:一年级刚入学朦朦胧胧记不清班主任,只记得和蔼的生活郭老师; 二年级是年轻的刘老师;三年级是精明的王老师;四年级是朴实的赵老师,五年级是漂亮的王老师;六年级有幸遇到令人一生难忘的朱凡老师。
我因父母工作的缘故,不到一岁就住进了托儿所,以后辗转于数个托儿所、幼儿园,变换了近十位监护人,以致独立性强、性格孤僻,属牛、头上有两个旋,是一个主意大、悟性好、却不讨人喜欢的犟孩子。过了10岁,人淘气胆更大:星期六回家不坐车,硬是从万寿路走20多公里到东四,过木樨地大桥时不走桥面,攀登桥下的木架子过河;课余闲得无聊,拿钳子夹根漆包线捅墙壁电源插座看打电火球;晚间在双层床上铺练“拿大顶”翻身踩空直接砸到地板上,把已经睡着的同学都吓醒了……。可想而知,老师们对我不会“客气”:三年级我向王老师讨要班费差点被开除“班籍”;四年级我用旧邮票换蒋燕生的新邮票,赵老师批评我时,她自己都气得嘴直哆嗦流下眼泪;五年级因在课堂上和王飞打架,受到“警告”处分,当年品行评为“差”。
1962年秋季,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被接受”学生间盛传“最厉害的”朱凡老师的管教。相处一段时间,感到没有并被另眼看待,反倒是被老师发挥了“人气”,我当上了“委员”,还佩上“两道杠”。老师并非迁就,而是有原则的,好几次严肃地问我:你们晚上在宿舍里又显摆什么啦?当我还在琢磨究竟是谁“告密”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讲:班里那么多孩子,并不都像你们一样的条件,你们的言行要注意影响!我有时讲一些对前几任班主任的怪话,朱老师和蔼地说:那几个老师挺好的,小孩子不要学会记仇。老师用心良苦,潜移默化耐心解决我“破罐破摔”、“盲目优越”、“过分孤傲”的心理阴影。我的心情逐渐舒畅了,不仅和老师,和班集体的关系也融洽了。学习成绩也明显上升:我在“最熟悉的人”作文中写了我家的上海阿姨陈大娘,老师评语“生动、真实”,编入了《学校优秀作文选》;升学考试前参加海淀区统一摸底测验居然得了双百分。短短几个月,我从“落后生”变成“中等偏上”。我特别感激朱老师!
1962年底,父母派驻英国,家里又没大人管我了。小学六年级最后一个学期,我留恋即将离别的校园,其实更不想离开朱老师,有好几次星期天不回家,那怕一个人独自睡在整栋别无他人的宿舍楼。其间,我曾吃过老师家的饭,穿过老师洗干净的衣服;跟朱老师、算术李老师两家人到玉渊潭河畔草坪上打“百分”;为老师参加教师运动会“加油”助威,当老师获得100百米和跳高两项第一时,我抢着去拿奖品。我不奢望自己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却感到与老师的感情已经超过一般的师生情谊。老师的关怀,我点点滴滴记在心头!
1963年夏季,我和小越参加了父母机关安排的夏令营,在北戴河给老师写了信。没几天老师回信了(见附件一)。信中第一段是老师的暑期生活,第二段写了同学们的升学情况,再往后就是关于我了。
这是一位优秀中年教师给一个比自己女儿年纪还小的孩子写的信,其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师道尊严”,完全是知心朋友之间的随笔交流。在老师教的那么多学生中,有几个人能收到老师寄的信!我珍惜这份殊荣,把它夹入父母的信札,藏到我的“百宝箱”里。
启蒙教育影响终身。我一生难忘两句话:父亲批评我贪玩不回信:“来而不往非礼也”;老师信中写到:“要时常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老师知道我性格孤傲,给了我终生受益的善意忠告。我的的确确也是遵循这些做人的基本信条,努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009年初,小越、津津、伟玲召集在京同学,到京西凤凰山为老师祝寿(见附件二),相约年年与老师欢聚。谁能料到老师竟于2010年元月一日离开了我们。不久,老师的小女儿丁戈托华南给我一本中直育英小学记念图册《红色家园》。我把老师的信与老师的《生平》夹入图册。静心翻看这些资料,恍然顿悟老师那封信里流露的难言心语。信里第一段老师写自己的暑期,6行字中满是“备课、温习、考试、看书、计划、整理、开学、工作”。当初看到此信,单纯认为老师喜欢“紧张”要求“严格”。看了老师的《生平》,知道老师1947年就参加革命工作,1983年已经离休,终于在199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位倍受学生爱戴、到哪里都是骨干的优秀教师,长期不被党组织接纳,其间要忍受多少委屈及痛苦。老师没有气馁,毫不退缩,用更高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至死不渝地接受党组织的考验。用了50年的时间,耗尽毕生年华,去实践年轻时要求入党立下的誓言,这是什么精神!记得老师辅导我们学习毛主席《纪念白求恩》,文中讲到“5种人”。何为“高尚”?何为“道德”?纵观几十年来相识的所有的人,朱凡老师可以称为是实实在在“纯粹”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