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我的母校中直育英学校校长韩作黎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14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的谈笑风生却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在我脑海中忘却。
我们纪念韩老不能不提及他的教育情怀。
韩老的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似乎上天让他降临人间就是为了全心全意地投入教育事业。可以说凡属教育之事他都热衷参与,坚决支持,热心帮助。
他有一个座右铭叫“为了孩子,为了明天”,这也是他的信仰,为之奋斗不息的动力,是他做事的出发点和归宿。请看事实:
他的教学经历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那时他在延安保小担任领导职务。这里云集了许多革命烈士、抗日将士的子女,使他深感责任重大。他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事实证明这样理念的提出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实际的。在它的指导下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栋梁之才。此时的韩老身体力行,对学生在思想上关心,生活上无微不至地体贴,倾注了大量心血。对革命烈士项英之子项学诚的教育就是一个典型。
项学诚的小名叫阿毛。他父亲在皖南事变中牺牲后,党组织送他到延安的小学学习。可是他调皮,而且有个尿床的毛病,同学于是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海军大将”。可是韩老对他很有信心。不仅苦口婆心地教育他,而且为了夜里叫醒他起来撒尿,让他搬来和自己同住,一晚上要起来几次叫他。体现了母亲般的慈爱,甚至比母亲更耐心地等待他,让他通过积极的实际活动,来改正自己的错误。阿毛长大后果然成了一名海军指挥员,但不是同学们玩笑意义上的“海军大将”。每逢节假日他都要来看望恩师韩作黎。
李仪是育才学校的学生,他的父母在东北抗日联军双双阵亡。因为无家可回,所以韩作黎每个星期日都把李仪带回自己家中,李仪也把韩作黎家当成自己的家。李仪后来上大学的费用也由韩作黎负担。所以韩老和李仪的关系亲同父子。“文革”十年动乱,李仪经常在夜间暗中保护韩老。
还有一件事使我颇为感动。韩老对自己家中的小保姆的学习抓得也很紧。不仅替她报电大、函大,还给他们买书、交费,使他们有了文化知识,有的还回乡当了老师。
只要是教育青少年,韩作黎先生不放过任何机会。有一年适逢大年初一,河北邢台一所希望小学学生要来北京看升国旗,登天安门城楼,并请他见见这些孩子们。他欣然应允,并为此推迟了已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学生李铁映等前来拜年的时间。
韩老每时每刻关爱着孩子们。有一次在河南开会,他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一个当地小女孩罹患骨癌无钱医治,家人很着急。韩老毫不犹豫拿出500元交给会议负责人,请他转交给这个女孩。在他的带动下,与会同志纷纷捐钱,很快凑够了治病的医疗费。
韩作黎先生的文学之路是和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二千里行军》到《摇篮曲》,概莫能外,都是他几十年教育经历的结晶。
“文革”中,四人帮的破坏造成了文化大劫难。孩子们渴望得到精神食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主持创办了《北京少年》、《北京儿童》,恢复《中学生》杂志,促成出版了《校园文化》……,这些刊物丰富满足了孩子们文化、知识的需求。期间,经费不足,他慷慨解囊,把自己的积蓄也捐募出来了。
韩作黎先生博大之教育情怀,道德之高尚,人格之伟大,实属文化界之楷模!韩老一生辛勤耕耘,培养的学生中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科学界的精英、学术界的权威、哲学界的大师、劳动模范,更多的是普通劳动者。他的学生都铭记着韩作黎先生的教导,在历经风风雨雨中,人格是经得起考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