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3月,寻淮洲任红1军团第15军45师师长,12月又升任第21军军长。他率部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每战他都身先士卒,指挥得力。1933年2月在第四次反“围剿”的黄陂战斗中,率21军插入敌后,切断国民党军第52师退路,为全歼该师创造了条件。1933年6月,寻淮洲任红3军团第5师师长,率部参加东方军,入闽作战,指挥部队连战告捷,获中央军委的特别嘉奖令。同年10月任红7军团军团长,此时他才21岁。
红旗漫卷迎风扬,红军队伍奔赣江;凯歌声声冲云霄,踏步铿锵惊玉皇。1934年7月,寻淮洲率由红7军团组成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转战闽浙皖赣边,作战数十次,进入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继续率部北上。同年12月14日,红十军团在皖南谭家桥大战国民党的补充第一旅,乌泥关制高点争夺战,决定此役胜败,寻淮洲指挥部队同数倍于己之敌展开激战。以师长身份率众冲锋,身负重伤。在弥留之际,口中还在反复地念着:“北上抗日!北上抗日!”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2岁。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谭家桥的山水,书写了英勇悲壮的历史篇章。寻淮洲铮铮铁骨啸傲疆场、壮烈捐躯的悲壮,更是闪耀着共产党人远大革命理想的光辉!
1938年6月陈毅率新四军第一支队途经皖南泾县茂林地区,登上蚂蚁山约事岗找到了寻淮洲的荒冢时,写下一首诗:“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回念旧时人,潸然泪沾袖。”诗中回念的“旧时人”,指的是长眠在蚂蚁山上的红7军团军团长、北上抗日先遣队初期的主要领导者寻淮洲,并亲笔撰写墓志铭:“青山有幸埋忠骨,寻淮洲同志是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牺牲到底,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2009年,寻淮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