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珍,1904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英语系,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生命定格在1926年那一场铭记史册的游行示威,距今已有92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此鲁迅先生之名篇,也是我最喜爱的一篇杂文。这篇杂文,充分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特点:语言犀利、幽默,思想深刻,战斗性强,在嘻笑怒骂中给人以美的享受!热血的青年、年轻的士兵、侠肝义胆的市民。铁甲横行,枪刺林立,通缉和追捕,坚守与逃亡,谎言与恐吓,绝望与失望,仿佛是绞肉机演奏的交响曲,撞击着善良天真心灵世界,人民惊呆了,世界惊呆了。
生为国家死为民,骨葬青山山泣泪。青史正气绝今古,人不畏死死何畏。“舍生取义谱悲歌是猛士;杀身成仁荐轩辕乃巾帼”。那一夜,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血腥味,随着闷热的风四处飘荡。恐怖从来没有这么近的靠近身边。“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已成为广为传颂的名言。鲁迅以此来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学生刘和珍。留着整洁短发,面容清秀,模样纤弱,瘦小身躯里却透露着一股刚强之力……回望这位当初激昂慷慨赴死的先行者,为此埋首故纸堆中梳理她的人生记录。用她竭力的呼喊,点燃沉默的爆发,用她瘦弱的脊梁,肩起一个民族的刚强!
惨案发生后,段祺瑞执政府反而无耻地通电说: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鲁迅以上述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祺瑞掩饰自己罪行的无耻行径,控诉了杀人者预设“罗网”屠杀革命者的滔天罪行。耿耿丹心竟获罪,千古奇冤谁错对。中国知识分子和媒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社会良知,林语堂、朱自清、蒋梦麟、王世杰、闻一多、梁启超等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段祺瑞于4月20日通电下野,面对死者长跪不起,顿足长叹:“一世清名,毁于一旦”。有媒体发文说,“3·18”之后,段祺瑞面对死者长跪不起,终身素食纪念刘和珍。
舍生报国,千古同悲!傅国涌先生称:“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即使和俄罗斯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们相比也并不逊色,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最可贵的那些品质,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心中永远不倒的长城,是‘真的猛士’。”周作人写了一副挽联,表达了对烈士的同情或敬仰,对段政府的谴责和痛恨:“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为悼念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学生,又作了以下挽联:“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悠悠历史谁评论,留与后人较短长。诗曰:风雨如磐忆故园,长虹映血照残垣。依稀乍起青萍末,仿佛正摇新鬼幡。大夜弥天聊作祭,微萤照影岂伸冤。悲吟紫雪飘飞处,撂笔再叹何可言!冯玉祥部下为刘和珍等烈士所写挽词,这种反讽式的认同与肯定,引起当时颇多共鸣:“亡国与女子何干?为甚不躲在教室里,读风花雪月诗词,偏跑到傻子堆里饮弹身亡,反被聪明小姐暗中窃笑。世界竟黑暗至此,还不准备手枪炸弹,把黑暗势力消灭,若再让贼辈横行屠刀在手,则恐储门喋血来日尤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