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满含深情地感慨:“死事壮烈,实足以惊天动地、超前越后而有余啊!”读了上述史料,我们更加体会到中华民族“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歌词的深刻含义!
四川各界民众,抗战后一直期待能为“无名英雄”塑一座纪念碑。而最早筹划中,就名为“无名英雄铜像”。1938年底,一个年仅34岁、瘦削的安徽淮北人迁居成都。这就是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1904~1993)。1943年,他接受成都市长余中英的诚恳邀请,开始了“无名英雄铜像”的创作。抗战硝烟弥漫的1944年7月7日,成都东门城门洞巍然矗立起一座“川军将士阵亡纪念碑”。它成为中国抗战历史的光辉象征,影响很大。如国内著名的《中学生》杂志1948年2期封面就是“无名英雄”,以此向全国中学生宣传爱国思想和抗战川军。1944年前后任四川省教育厅长的郭有守,1964年回大陆同刘开渠重聚。郭有守告知,抗战胜利时他出任联合国文化专员,曾带出《无名英雄》头部样稿,赠送英国博物馆。1945年8月10日,日本投降的消息已在成都传开。成都、重庆等地街头,出现了胜利大狂欢。成都到处都在敲锣、打鼓、敲铜盆,鞭炮彻夜、火把游行……抗战牺牲者的眷属则泪糊满脸拥到“无名英雄铜像”前,高叫亲人名字:“儿呀,你该安心九泉了!”
若干年后成都有个传说:有年寒冬腊月沉沉深夜,有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军人,走到城门洞边卖汤圆的小摊子前,看来是又冷又饿,埋头呼呼呼地只顾吃汤圆……眨眼间穷当兵的却不见了。卖汤圆的小贩恍然大悟:当年出川抗战的川军苦啊,是赴国难牺牲的“无名英雄”,从阴间来吃汤圆了!消息传开,百姓们都哭了:“天冷了,他们又冷又饿,莫让他们在阴间受苦呀!”于是一家又一家,流泪端来一碗又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到铜像前祭奠……“这是无名英雄回家,魂兮归来啊!”直到如今,我也常把这个龙门阵讲给不少人听,听者无不肃然动容。这哪是传说?这分明是民众对出川抗战牺牲将士的深切悼念啊!
“无名英雄铜像”,这座鲜血浸透的抗战胜利丰碑,已经成为成都城市精神的象征!整碑不显高大,游人上前,触手可及。估计也评不上“国家一级文物”。但其象征三百万将士与六十万英魂,所以我建议为此碑申遗!不获批准不要紧,关键是记住川地一片英雄血,还有此座英雄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