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在沈阳、长春、哈尔滨三个城市各建了一个纪念碑,都是纪念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的,但这三座纪念碑主体造型不一样,分别是坦克、飞机、军舰,合为海陆空纪念碑,无形中几乎成了这几个城市的城市标志之一。而三座纪念碑有一个共同点:碑顶的三种兵器的炮口一律指向东方,意思是炮击日本帝国主义。
沈阳纪念碑顶上是一辆威震二战的T-34坦克模型。什么时候迁到这里来了呢?一看一座花岗岩石碑上写着说明:“该纪念碑建于1945年10月,是为纪念1945年8月24日解放沈阳战斗中牺牲的苏联红军坦克部队的烈士们而修建的。……2006年9月迁移到此处,苏联红军烈士遗骸一并迁葬于此”。“在这里沉眠有174位反法西斯战争的苏联红军将士,以及为支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身殉职的5位苏联专家”。1963年苏军烈士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成为沈阳市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占地面积为10000平方米,由纪念碑、烈士墓和阵亡将士纪念碑三部分组成,陵园始建于1945年。这个陵园,不仅见证了中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而且见证了每个独联体国家与中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烈士墓群的后面,竖立着“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坦克碑)。此碑于1945年9月17日始建,11月7日建成于沈阳火车站前广场上,因建设地铁1号线,于2006年9月将纪念碑迁移至此。纪念碑高19.45米,碑身下方四周镶嵌有铜铸浮雕画,碑身正面写有:“在反对日本法西斯分子战斗中,为苏联的荣誉和胜利牺牲的战士永垂不朽”。碑顶为长3.9米,高3.6米的十三吨古铜钱融化而铸造成的铜铸T-34坦克模型,呈30度角上扬,栩栩如生。将人们思绪带回战火纷飞的岁月,耳边仿佛响起了隆隆炮声。在碑后面建有一座长5.6米,高3.2米的白色大理石影壁墙。穿过石牌坊,是安葬着100多名苏军阵亡将士的烈士墓群。用中、俄两种文字书写了坦克碑的来历。文曰:“该纪念碑建于1945年10月,是为纪念1945年8月24日解放沈阳战斗中牺牲的苏联红军坦克部队烈士而修建的,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象征”。
摘录纪念碑下部的碑文:“历史地看中国的抗日战争,其历史作用固然是重要的,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作用仍然是很大的。没有美国对日作战,日本就不可能在1945年被打败,没有苏联1945年对日作战,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就不可能被迅速击败,如果没有美国和苏联对日作战和对中国的军事财政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还不知要持续多少年”。
苏联出兵东北击败已经日暮途穷的关东军后,即对东北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以战争赔偿的名义把日本人在东北的工厂设备全部拆走,日本库存的物资全部拉走。仿佛东北不是中国领土,只是日本的殖民地。尽管如此,还是要感谢苏联人出兵东北,毕竟从客观上打败了关东军,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垮台,使东北人民得到解放,为此牺牲的苏联红军烈士,还是应该得到我们的尊敬和悼念。
还有多少人知道反法西斯战争这场战争了,还有多少人知道有这些烈士们长眠在此,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俄文书写的碑文,译文是“在反对日本法西斯分子战斗中,为苏联的荣誉和胜利牺牲的战士永垂不朽”。还有多少人还牢记和感谢着他们呢?
中俄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结下的友谊弥足珍贵,战争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所有爱好和平的民族联合起来同仇敌忾,共同反击法西斯实力的残酷暴行时,他们所结下的友谊是深厚而永久的。在异域他乡的土地上,他们的英魂同样为世人所永远缅怀!如今,苏联红军烈士陵园已成为增进中俄人民友谊,加强中俄文化交流,倡导文明祭祀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