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一词的文字解释,就是依附于人体之上的幽灵,是害人之物,是害人的鬼怪,亦表深恶痛绝之意。
“鬼子”,是中国人对侵略者表示蔑视而创造的一个词汇,是对侵略者的总称。模样像华族、或像人样、但其本质没有华人那样善良、教养和道德的,丑陋、邪恶、阴险、狠毒不是正经人的杂种。“鬼子”一称被广泛应用,应该是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的抗日战时期。那时候,全民同仇敌忾,如电影《鬼子来了》和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中的“鬼子”指的就是日本侵略者。
几百年前的康熙皇帝早有定论:“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可谓寥寥数语,将这个国家不善的一面说得淋漓尽致。明朝欧洲传教士来华,后来进一步洋人侵略中国,国人才见到白种人和黑种人,因为他们的面目跟中国人差别太大,所以管白人叫“白鬼”,黑人叫“黑鬼”。再到八国联军辱华,国人就把洋人一概称做“洋鬼子”,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九:“若鬼使,则出使外洋之员;以西人初入中国,人皆呼为鬼子也”。鲁迅的《阿Q正传》里面的“假洋鬼子”由此衍变而来。
明清朝代以来,我国沿海一带都受到日本海盗的侵袭。当时就出现抗倭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那时我国人民都称日本海盗为“倭寇”,可是到了近代,国人统称日本侵略者为“鬼子”。何时开始,“倭寇”变成“鬼子”的呢,据说这称呼的改变,还是出于一副对联。
19世纪末,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甲午海战前,清庭一位大臣李鸿章出使日本,谈判结束,双方举行联合记者会,日本人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还想在文化上玷污清国。记者云集后,日方突然提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我们日本有上联对不出下联,只好求于汉字发源地的人了。”这真是新鲜事,日本人亮出白绢上书写的上联,联曰:“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日本人的上联意思是说:我大日本兵强马壮,驾驭的是奇异的千里马,张的是长弓:文的也不简单,光“大王”就有八个,他们都有雄才大略。示之以文德,陈之于武功,日本“单戈独战”可踏平中国。谁知,李鸿章也不示弱,先要日方准备砚台磨好墨,再铺好白绢,然后大笔一挥写下联:
联曰:“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众多记者看了,个个叫好。下联的意思是:倭就是倭寇,来偷大清龙衣,“八大王”变成“四小鬼”,“琴瑟琵琶”变成“魑魅魍魉”,“并肩居头上”变成“屈膝跪身旁”,“单戈独战”变成“合手擒拿”。从此大家不再称日本侵略者为“倭寇”,改而称为“鬼子”了。
【释义】:泛指骂人的话。【语出】:《世语新说•方正》:“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宋•陆游《北窗病起》诗:“更事天公终赏识,欺人鬼子漫纵横。”据不完全考证,鬼子一词在日语中的意思是“长的不像父母的孩子或出生就长牙的孩子”可见创建“鬼子”一词之人精通日语,其讽刺之意就不言了。然“鬼子”此名词,为中国人所创,泛指日本人,或指在侵华时期的日本士兵。或指外国人,称其洋鬼子!例如,英国鬼子、美国鬼子、德国鬼子等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文化现象是,华族人骂外族人一般都用“鬼子”这个词,而华人骂华人一般都用“匪”一词。
“鬼子”是道士对魔鬼的蔑称(依据《聊斋志异•画皮》)。由于最早震动全国的侵略军是白种人,而在一些鬼怪画中的小鬼大多是面目扭曲的形象,所以中国人民就把五官“怪异”的白种人憎称作“鬼子”,对外国人的一种蔑称,后来用以泛称侵略者恶狼、畜生、妖魔一样惨绝人寰的心肠。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烧杀虏掠,横行中华大地,“鬼子”就成为日本鬼子的简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