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曰:“建馆巍巍,双峰千秋留胜迹;塑像奕奕,后昆万代仰先贤”。
1987年7月1日建成蔡和森同志纪馆,聂荣臻元帅为座落在双峰县的纪念馆题写馆额。1988年4月开馆,馆前为蔡和森广场,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广场中央矗立着9米高的纪念碑,碑文由陈云同志亲笔题写,顶层为蔡和森同志立身塑像。为国家三级博物馆,该馆被确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场正中央矗立着“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群雕,人物包括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葛健豪、蔡鹿仙、李富春6人群塑像。
白色的麻石雕像在阳光的衬映下,熠熠生辉。屹立在中间的蔡和森,深邃的目光仿佛在洞察着世界的风云,仿佛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羸弱的身躯上留着西式的发型,穿着修长的西服,扎着整齐的领带,充分反映出了他要用先进的思想冲击和改变旧中国的个性和信念。
纪念蔡畅诞生一百周年时,在蔡和森同志纪念馆增设了蔡畅生平事迹陈列室。一个纪念馆里同时纪念两位革命家,可以说是蔡和森同志纪念馆的一个特色。 在蔡和森广场靠320国道的花坛里复制了八宝山李富春、蔡畅夫妻墓“相伴永远”的铜像。夫妻俩的黑色铜像置于黑色大理石基座上,李富春着中山装抱手站立着,蔡畅穿着旗袍坐在一侧的椅子上,两人四目含情相视。蔡畅的身后还有一串音符作为背景,表现出一种革命的浪漫。在铜像前刻着朱镕基题写“相伴永远”四个大字。可以说是蔡和森同志纪念馆的又一个特色。
进入广场首先是一个呈圆形的花园式公园,中央有个“心形”的池地,正中嵌着一个很大的向日葵图案。池地周边是精心设计的花坛。建有“怀和亭”,右边建有“思贤廊”。怀和亭的南北各有一联,充分表达了故乡人民对为中国革命献身的蔡和森同志的深深怀念。南面的对联是:“亭阁翼然踞湘中而连沪粤;忠魂永在留正气以壮山河”。北面的对联为:“风雨百年不尽悲歌怀国土;废兴万事尚多伟业待英雄”。言简意赅,联言铿锵。
“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虽无鲁阳戈,庶几挽狂澜……”1918年,蔡和森写下这首《少年行》时虽已距今近百年,但诗中抒发的凌云壮志和“匡时救民”情怀却穿越了历史的时空。慷慨陈词、意气风发的形象便是最好的诠释,让人激情澎湃。蔡和森以其36岁短暂的一生,实践着他“匡时救民”“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誓言,也启示着后人继承先烈遗志,以蔡和森为榜样努力工作、奋勇前行。英风发湘上,典范彰昭,试看老者安,少者更飞腾。如今,这首《少年行》已经被印在蔡和森同志纪念馆的门票上,伴随游客走向祖国各地,为人所传诵。
气贯丹霄,千秋长怀英烈;名垂青史,万古共仰雄风。“思贤廊”的每一对廊柱上都刻有对联,共有六副。从东到西分别为:
其一:“血洒羊城浩气一腔凌广宇;廊连湄水春晖万象沐双峰”。 其二:“到此慕先贤忠烈满门能有几;回眸怀往事豪情万丈直无前”。 其三:“向导指征程报国拯民齐武穆;赤心然烈火成仁取义媲文山”。 其四:“满腹经纶千篇宏论昭古今;浑身正气一片丹心照海天”。 其五:“赴法求真人颂一门贤母子;为民尽瘁名扬千古好夫妻”。 其六:“仰哲思贤同臻大治循遗教:崇德继志齐迈小康颂伟业”。
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牺牲在广州军政监狱,终年36岁。其母葛健豪挽子蔡和森联:“人走太匆匆形不见音不闻献身革命鲜血染华夏;耗来何急急祖吞声孙吞泪育孤成材绿树慰英灵”。沈雁冰《怀念和森同志》诗:“建党初期理论家,蔡公健笔万人夸。当年海上环龙路,正气凛然斗佞邪”。风吹雨打征船急,虎伏龙降万众先。人生在于跋涉,跋涉源于追求,咫尺天涯也许比生离死别更让人难以释怀。有着共同理想的 蔡和森、向警予披荆斩棘,在枪林弹雨中,在封建腐败里,寻觅自信,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燃烧着自己如火的青春。江山何处寻忠骨,日月长悬照史篇。《 瞻仰蔡和森故居感怀》胡玉明先生有诗曰:“地灵人杰蔡中郞,性格不凡志坚强。熟读《宣言》酬壮志,周游墨海事译行。忙把著出留奇绩,豪情建党善主张。笔底风雷惊九阙,鞠躬尽瘁谱华章”。
蔡和森,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中共系统传播列宁建党学说的第一人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中国无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宣传家,新民学会发起人之一,法国勤工俭学组织者、实践者之一。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又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一次谈话中高度评价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周恩来同志也说过:“和森同志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聂荣臻等都为蔡和森题词,对他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1979年9月27日为《蔡和森文集》题词:“蔡和森同志是我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永远记着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