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和8月,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两度来济南,游览了济南的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珍珠泉等名胜,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歌、楹联作品及墨宝。郭老乃旷世才子,在文学(尤其诗歌、剧作)、史学、考古学、甲骨学等方面都有独特建树。写诗新的旧的都来得,善撰对联,佳作不少。其书法尤以行草见长,登堂入室,卓然成家。
1959年2月21日的《大众日报》在第三版曾集中刊发过一组郭老咏赞济南风景名胜的诗作。诗作共有4首,皆写得自然流畅、切事切景,颇值得一读。现抄录供赏:
《大明湖》:“湖船题遍诗人句,诗句虽多不及湖。闻有芙蕖待秋月,已看杨柳化鹅雏。济南民众超名士,历下楼台胜古都。我欲举杯邀杜李,问今佳兴复何如?”厚今薄古,意气满怀。《趵突泉》:“地下汪洋水,形成趵突泉。珍珠随处涌,金线自然牵。普天诚第一,历世岂三千?濠上知鱼乐,欣逢跃进年。”注释:“泉源多处,时时涌出水泡如珍珠。又有金线泉一小方,闻因光线反射而成,此现象近已消失。趵突泉是泺水源头,说者谓春秋桓公十八年(公元前六九四年)‘公会齐侯于泺’,就是这个地方。见于记载虽只二六五三年,然泉之历史年代自不止此。”《登历山》:“俯瞰齐州烟九点,踏寻崖窟佛多尊。半轮新月天心吐,一片东风扫雪痕。”这是写得最有诗味的一首,显露些许禅意。“半轮新月天心吐”,不知是否从弘一法师“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化出?济南三大名胜,郭老逐一吟咏,总起来说,说教意味不浓,还算自然可喜。《溪亭泉》:“七二名泉莫与京,才观趵突又溪亭。珍珠潭底鱼三尺,一片琉璃入大明。”
除这4首之外,他在1959年的2月16日在参观完山东博物馆后还曾即兴题诗:“齐鲁多文物,年来更发扬。纲纹呈化石,本艦出河床。解放战争烈,工农跃进强。今朝新孔孟,气象更堂堂。” 8月3日,又作《题济南李清照故居》:“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颂千秋是著书。”冷清是扣李清照《声声慢》之“冷冷清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亦指其独身流亡江南的后半生。文章千古事,终句落在著书上,是庆幸中国文化薪火相传,代有传承。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郭老却视传统文化如敝履,连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研究成果也要一把火烧掉,是历史的悲剧,亦是人性的悲哀。除诗歌作品以外,还曾为济南的名胜古迹题写过3幅脍炙人口的楹联佳作。
其一:“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郭沫若对大明湖可谓情有独钟,此联是他1958 年为济南大明湖公园所撰,现悬挂于大明湖历下亭后面的名士轩门前的抱柱上。该联联语言精练、对仗工整、意境开阔,恰到好处地概括出了大明湖的风景特色。上联描写出大明湖上,历下亭畔,春风骀荡,杨柳轻扬,遂使四面八方的游客沉醉于无限的喜悦和浓浓的游兴之中;而下联则勾勒了一幅优美的湖上秋夜月光图,月下莲花楚楚动人,浮光跃金,光明璀璨一片。楹联通过大明湖绚丽景色渲染描绘,彰显了对于大自然的倾情热爱和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之情,令人心旷神怡。
其二:“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此联为郭沫若即应济南有关人员索求,1959 年9月为复修扩建后李清照纪念堂而题。概括贴切,意味深长,乃留给济南人的不朽佳作。借景抒情、评议古人。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此联文字流畅,意义深长,寥寥数语,对仗工整。从地、人两个角度,把题目应有之义写足,表达了对一代女词家的怀念与崇敬之心。在这幅楹联中,用精练的语言勾勒出李清照故居所处的环境特点,突出了李清照的创作成就及诗词特色,可谓是切中肯綮、丝丝入扣。
其三:“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该联是郭老1959年秋为大明湖公园辛弃疾纪念祠(今名稼轩祠)所题写的抱柱楹联。十分恰当地概括道出辛弃疾词作特色及爱国抱负,颇为人们所称道。上联,状辛弃疾豪放词风,不由不令人叫绝。辛弃疾词承继了苏东坡的格调,在词人中例以苏辛并称。辛弃疾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在齐鲁时曾组织义军,图谋光复。南渡后曾献《美芹十论》,建议南宋朝廷迁都金陵,进行恢复中原之大计,未被采纳,主要评价辛弃疾的词风和爱国情怀。在爱国这一点上,郭沫若倒是一条汉子。1937年,他从日本冲破封锁,抛妻别子,潜回国内参加抗日,惺惺惜惺惺,他极力推崇辛的爱国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