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09日《长江网》长江日报载“一幅表现毛泽东与董必武的大幅国画《战友》,日前由湖北省著名画家陈立言先生完成,并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首次展出。这幅名为《战友》的画作,高约2.2米,宽1.8米。画中,中年董必武与青年毛泽东在一起行走,谈笑风生。董必武着长袍马褂,右手提皮箱,笑容里透出稳重干练;毛泽东一袭青色长衫,系着醒目的白色长围巾,左肩挎一个绿色布书包,意气风发。画作题跋介绍:‘写1926年董必武力挺毛泽东创办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此画作获得广泛好评”。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论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还是普通群众,也无论是解放军的将帅还是普通士兵,都十分爱戴地尊称他为“董老”。亲历了满清、民国初年、袁世凯篡国、北洋军阀割 据、蒋介石篡权等五朝弊政,是南湖舟上中国共产党的十二位创始人之一。他一生曾数次锒铛铁窗,又几度留学海外;长期履险于白区,又艰难跋涉于长征。驱倭告 捷时,曾出席联合国的旧金山会议。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全国解放后,是新中国法制工作的旗手、奠基人,一生功绩赫赫,立世恭谨谦让,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崇为“五老”之一。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曾出席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毕生致力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晚年曾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第四届人大会上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董必武的一生,是为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的一生;他留下的1300多首诗作,几十幅楹联传世。是他光辉一生的写照,是他无私奉献的印证。纵观董必武一生为人为诗,真可以说人如其诗,诗如其人。人,体现了诗的光彩;诗,体现了人的魅力。他的人,阅历丰富,识多见广,情真性笃,磊落光明,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独具特质;他的诗,题材广泛,语言洗炼,技巧高超,体现了诗人审美追求的鲜明个性和艺术特色。
1910年5月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五首(选三) “敌后常撑亦壮图,三师能解国家忧。神州尚有英雄在,堪笑法西意气浮”。“黄河东岸太行陬,封锁层层不自由。愿与人民同患难,誓拚热血固神州”。“朋辈志同意自投,团成砥柱止中流。肃清日寇吾侪事,鹬蚌相争笑列侯”。伟人肩并肩,充满战斗友谊的诗,共同的抗日目标结成的友谊才能经受考验。伟人心连心,担当起保卫家园驱逐日寇的重任。
毛泽东主席1975年4月,82岁时作贺新郎:改张元幹《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悼董必武:“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君且去,休回顾”。1975年董必武去世时,毛泽东整天不吃不喝不说话,只是将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录音磁带,反复听了一遍又一遍。几天后毛泽东改了张元干原作中的最后一句“举大白,听金缕”,为“君且去,休回顾”,用以悼念董必武。实际上增加了别离的意味,将送朋友去外地变为生离死别悲壮,暗含着更深沉的留恋不舍之情。可见这首词曾在毛泽东心中激起怎样的共鸣。
1985年10月24日,在纪念联合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时任国务院代总理的万里高度评价了董必武旧金山之行的伟大意义。他说:“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作为当时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制定《联合国宪章》的旧金山会议,并在宪章上签字。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支持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