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郴州市苏仙区飞天山镇和平村的田间地头,在走访贫困户的路上,在困难群众的家中,白天时常会出现一个年轻的身影在奔波,夜深了这个身影仍在伏案忙碌。他,就是这个村的秘书兼扶贫专干吴宇恒。他舍小家为大家,揣着一腔的热情,在扶贫战线上尽其所能地履行脱贫攻坚职责,全力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用真心赢得了贫困户的真情。
进组入户摸实情
2017年初,吴宇恒被村民们推选为村干部,负责文书、扶贫等工作。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战。由于扶贫工作专业性非常强,吴宇恒刚开始接触扶贫工作时,村里的扶贫档案资料有些杂乱,没有很好地分类归档。为尽快改变这种现状,他一头扎到资料堆里忙起来,等摸清底数、查出问题、滤出工作头绪后,就开始忙碌起来。专业知识不懂就学,吴宇恒就拿着扶贫政策、扶贫台账材料反复研读,直到弄懂为止。
为了采集第一手真实资料,确保扶贫资料真实有效,吴守恒开始一家一家地走访贫困户,采集农户基础信息,核算农户收入支出账,核查“两不愁三保障”和查看惠农资金和扶贫资金落实情况。他说:“作为一名扶贫专干,不仅要准确把握扶贫政策,更要深入明晰‘帮扶谁’‘谁来帮’‘怎么帮’实现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低收入农户,入户调查是基础,统一标准、严格程序是保证。”
多学、多问、多走访是吴宇恒开展扶贫工作的心得。为提高工作效率,不打扰村民正常生产,吴宇恒巧打时间差,利用村民吃午饭和吃晚饭的时段,开展入户走访核查、贫困人口信息采集等工作。晚上入户回来,他又整理一天入户的信息和数据.....
有时候为了一个数据,吴宇恒会反复的核查核实多次,用他的话说:“数字弄准了,自己心里踏实,要不然心里空落落的没着落。”
村党总书记黄义方说:“吴秘书整理的各类扶贫资料至少有近千份,保证了和平村扶贫资料规范有序和信真实有效。”笔者看着档案柜里一本本扶贫资料,可有谁知道吴宇恒用了多少支水笔,熬了多少个夜晚,付出了多少心血?
精准施策助脱贫
2017年,和平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人口103人。近年来,村支两委全力进行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上下齐心、攻坚克难。到2019年底,38户全部实现光荣脱贫,但仍有35户,89人脱贫不脱政策。
为了更好地适应精准扶贫工作,吴宇恒在刚接手的几个月里,一次次地走村入户,认真倾听贫困户诉求;一次次地宣传扶贫政策,与贫困户谈心交流、算账对比;一次次地更新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摸清每户致贫根源。针对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与帮扶人一起制定新的帮扶措施,切实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这句看似调侃的话说出了一个家庭出现重病人员的痛点。因病致贫,有时候需要的只是一双援手。和平村8组贫困户朱福兵从小患小儿麻痹症,腿脚行走不方面,干不了重体力活,一家人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
俗话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2008年,朱福兵不幸得了鼻炎癌,前些年先后住了3次院,除报销了部分医疗费外,自己花了6万多元,还欠下好几万元外债。2014年,朱福兵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吴宇恒摸清他家具体情况后,根据朱福兵的自身条件,为他家实施了健康扶贫、社会保障、残疾补助、产业扶贫等多项帮扶措施,同时根据国家的政策帮助申请民政救助。
常言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彻底拔除穷根、摘除穷帽,就要主动作为,为贫困户制定精准扶贫规划和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扶贫。吴宇恒与8组村民商量,让朱福兵承包组里一座约8亩的山塘养鱼,就近解决他与妻子的生活及就业困难。学好了养鱼技术,朱福兵两口子就有稳定增收。2017年底,经过算账,朱福兵家顺利实现了脱贫。当吴宇恒把《脱贫光荣证》送到朱福兵手中时,多年来,朱福兵终于露出了开心的微笑,这个笑容就是最美的风景,就是对吴宇恒工作的最大褒奖。
把扶贫当自家事
2006年底,22岁的吴宇恒从部队复员回乡后,深知一个好的政策,一次好的机会能够改变不少人的一生。近几年,国家出台了许多扶贫政策,而让他感触最深的是教育、健康扶贫政策。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原郴县(现苏仙区)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响彻全国的口号。
村民左诗良前几年因胃出血不能劳动,治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屋漏偏逢连夜雨,他家里的一栋老房子因年久失修变成了危房,只得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打了一个茅草房居住。2015年,他儿子考上了大学,却无力交纳5000元的学费,生活费也没有着落。
吴宇恒与左诗良的帮持人王海鹏一起找区教育局、区教育基金会的负责人,为其儿子申请到3000元助学金,将其儿子纳入到“雨露计划”,让他儿子进入大学就读。还安排左诗良到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就业,帮助其妻子到明星学校食堂当炊事员,两口子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