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人民主体地位,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标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和鲜明特征
◇在不同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最多是人民,强调得最重也是人民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向村民们挥手致意 李学仁摄/《瞭望》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和群众工作,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重要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更为丰厚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2022年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强调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人民主体地位,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道出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心声,生动揭示了我们党胸怀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始终恪守、全力践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我们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
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2013年12月3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观点,我们党提出了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百余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最广泛地发动和组织人民,激发人民创造伟力、凝聚人民智慧力量,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观点,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既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又形成了在群众中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出台政策经过群众检验,把群众的意见、诉求和愿望作为制定政策依据的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路线是科学方法,体现着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统一。
人民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造就了新的历史辉煌”。这些重要论述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生动体现。这一历史观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立场观点
“我的心同大家、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始终是连在一起的!”癸卯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采取视频连线方式看望慰问全国6个地方基层干部群众。亲切关怀与深情厚望传递到四面八方,温暖着各族儿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多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和鲜明特征。
从“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从“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到“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从“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到“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从“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都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赤子之情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家国情怀和博大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和强烈责任感的人民领袖,无论是在基层、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他始终心系百姓、情系人民。他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理论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人民群众主体论”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此后在国内外的多个重要场合的讲话中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2015年11月23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了200多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被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在总纲中增写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的二十大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
这些重要的表述和论断,践行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科学指明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为新时代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奠定了基础。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正是因为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既是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思想基础,也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再一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民至上”始终是最终的价值指向。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第一条也是首要任务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在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后,又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第一条,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着力点;全面深化改革,强调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这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同时,也正是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深刻洞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正确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根本依归。
从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到重视教育、就业、健康、社会保障、安全和生活环境等民生问题,再到完善群众参与决策机制,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全面和充分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依靠人民主体力量,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不同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最多是人民,强调得最重也是人民,他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将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作为检验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贯通的历史视野,客观研判党情、国情、民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优良传统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将群众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创业兴业的重要原则,他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
“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期间这样强调。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用的是自来水吗?污水怎么处理?”“做饭用电,电费贵不贵?”“让老百姓体会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在人民群众身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着民生“小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来抓,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
在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理念,葆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而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衡量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发展观的标准则是能否坚持求真务实,为人民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尽心竭力解难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