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过帽子峰地区有一个“红军游击队医院”(有资料说是红军休养所)遗址,但多年都没有成行。近期广东省南雄开展革命遗址普查,6月7日,应澜河镇镇长李帆和镇党委宣传委员李小全的邀请,笔者邀上南雄市旅游公司侯声安经理等人,在白云村党支部徐书记和龙西石林场钟老板的引导下,一同前去寻找“北山红军游击队医院”遗址。
我们一行在看过龙西石“北山事件”遗址后,又马不停蹄地寻找“北山红军游击队医院”遗址。几经周折后,下午3时多,我们总算找到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北山红军游击队医院遗址。它位于澜河镇白云村东北面约25公里处,此地叫“甑盖脑”。医院遗址坐落在密林丛中的山腰上,地理位置优越,当时是为了便于防守和隐退。据说医院还有几个分点,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便于人员分散。我们眼下看到的这个红军游击队医院遗址,有几处房屋,均为土坯瓦房,结构简易,早已败落。像是解放后按历史原貌修复的。旁边有一块碑石,是1990年12月当时的南雄县人民政府立的。
据史料介绍,1932年7月下旬中央红军离开南雄后,国民党军又发动了对油山根据地的“清剿”。在敌人的进攻下,南雄革命力量遭受不小的损失,革命斗争的杰出领导人彭禄山、谢泰谦等都在与敌人作战时先后牺牲。1933年1月31日,李乐天等同志从油山护送陈毅去湖南。陈毅指示:油山游击队必须积极向帽子峰方向发展,以打通湘南和崇义、上犹等苏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指示,为了打破敌人妄图消灭游击队的计划,南雄县委决定在巩固油山根据地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根据地。1933年2月,县委书记李乐天从油山游击队中抽派陈兴辉、刘甫源率领80多名游击队员开抵帽子峰,开辟以帽子峰为中心的北山游击队,打通了南雄与江西上犹、崇义赤色区域的联系。另外,又抽调曹水清、赖水石率领部分游击队员到南山开辟游击区,打通与“三南”(江西省龙南、全南、定南)地区的联系。从此,南雄就有油山、北山、南山三块革命根据地,为游击队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有利于游击战争的开展。当时,陈兴辉、刘甫源率领游击队到达北山后,通过革命教育,收编了当地的绿林杨木生部,并于1933年5月成立北山游击队。南雄的洞头、澜河,仁化的长江和江西大余的右源、河洞、沙村等地贫苦百姓都纷纷投奔北山游击队,队伍很快发展到200多人,成为粤赣边战斗力很强的一支游击队,他们能打土豪,惩恶徒,还能全歼大股地方民团,摧毁敌乡,保护红色政权。随着北山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中共南雄县委又在那里建立了北山区委,由刘甫源任区委书记。随后,包括红军游击队医院在内的各种后勤保障机构应运而生。北山根据地的处境向好发展。正因为这个因素,1934年4月,北山游击队护送来北山根据地指导工作的中革军委副参谋长、粤赣军区司令员张云逸同志去江西于都后,按照中央的指示,通过红色交通线接回了90余名红军伤病员到北山休养,其中有几十名伤愈后参加了北山游击队。
1935年3、4月间,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中华苏维埃临时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和陈丕显等同志从中央苏区突围后,到达南雄油山廖地时,与李乐天、杨尚奎、刘建华等领导的中共赣粤边特委会会合,后来转移到南雄北山活动。由于红军游击队队伍壮大和战时需要,扩大了红军游击队医院。为便于统一领导和指挥,游击区还以油山为中心建立了三条交通联络线:一条经梅山、雄余公路伸向北山;一条经乌迳通向“三南”;一条经信丰的上乐到达南康、赣县。每条线由二至三名游击队员组成交通站。随着赣粤边根据地得到发展壮大,一些伤病员也因此通过红色交通线运到北山红军游击队医院救治。
但是,北山红军游击队医院“好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