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铁岭日报》记者专程从铁岭赶到北京我的家中,向我了解有关志愿军第38军铁岭留守处的情况,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静下心来把自己已经掌握的情况梳理一下,公布于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埋没了七十多年的业绩。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38军前身部队就解放过铁岭,有不少男女青年参加了解放军。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正在河南驻马店一带驻训的四野三支虎之一的38军,立即改变了解放台湾二梯队的任务,日夜兼程赶到辽宁省铁岭一带,成为东北边防军,随时准备奔赴抗美援朝前线。38军把自己的大本营,也就是后方基地,设在了铁岭。铁岭历史地成为38军的生命线。
1950年10月19日,38军第一批雄赳赳气昂昂,义无反顾地跨过鸭绿江 。
一、 铁岭留守处的位置和机构
因为我是1950年10月31日出生在铁岭留守处的。出生不久,母亲去前线打仗,把我留住留守处,先是由一名朝鲜籍保姆带着,后来进入留守处托儿所,一直生活到1953年7月38军凯旋归国。所以我对留守处究竟在什么位置很感兴趣。去年我回铁岭过本命年(72岁)生日时曾经寻找过,但是七十年过去了,已经没有人说得清楚。
这次报社记者发了一张伪满时期的投影图和现在的投影图,发现留守处在解放后曾经成为一个中学的校址,现在成为居民区。留守处北面的基督教教堂仍然保存,成为历史的见证。这与我刚刚托朋友从一位居住在长春的90多岁的侯荣阿姨那里得到的“在教堂附近”吻合。
留守处先后由陈凯、武世鸿、樊希孝、朱仲祥、王高玉负责,下辖干部科、政工科、卫生科等单位,工作人员有王春生、秦其敏等。留守处不仅负责安置志愿军的家属和子女教育工作,还负责兵员补充的集结输送等,任务繁多。
二、 妇干队
为了便于管理,留守处成立了妇干队,按照军部、112师、113师、114师四个大单位分成四个队。
军首长和军机关梁兴初夫人任桂兰、江拥辉夫人刘淑、吴岱夫人何云、王良太夫人左瑾、管松涛夫人王敏、王树君夫人凌恕、邸怀珍夫人胡明、张致善夫人姜舜华、刘恩爽夫人、刘安民夫人裴雪慈、王军夫人杨超、凌少农夫人周婉华、陈锦渡夫人金霭璇、吴侬夫人栾泊一等在妇干一队。
杨大易夫人杨玲、李忠信夫人曲琢、范天恩夫人任枫影、朱家礼夫人皮新华等在妇干二队。
江潮夫人舒星、于敬山夫人姜汶、刘海清夫人张文清、朱月华夫人张曼一、徐炜夫人张毅、邢泽夫人宋淑华、裴飞正夫人佟瑞功、王向清夫人于慧等在妇干三队;
翟仲禹夫人王晓、余琳夫人平香远、孙洪道孟健夫人、宋文洪夫人姜杰、王丕礼夫人黄伟等在妇干四队。
还有陈辉夫人方掬芳、沈政夫人任志学、胡光夫人宋奇新、崔浦夫人金恒霞等。
还有一些入伍不久,没有结婚的女同志,像刚去世的兰芳,也暂时分在妇干队,然后上了前线。
在妇干队的女同志中,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如何云、刘淑、凌恕、舒星;有解放战争初期就参军的同志,如姜汶、任桂兰;也有部队南下时或建国后入伍没多久的同志,如张文清、张毅、兰芳等。
妇干队许多同志在分娩之后,把孩子交付留守处,毅然决然地奔赴了朝鲜战场。
三、部分领导干部结婚情况(按目前手中的资料)
(1)抗日战争时期结婚(按结婚时间顺序排列)
王军与杨超、吴岱与何云、江潮与舒星、王良太与左瑾、江拥辉与刘淑、王树君与凌恕
(2)解放战争时期(建国之前)结婚
管松涛与王敏、张致善与姜舜华、李忠信与曲琢、余琳与平香远、宋文洪与姜杰、孙洪道与孟健、于敬山与姜汶、王鸿斌与侯荣、梁兴初与任桂兰
(3)河南驻训时结婚
陈锦渡与金霭璇、范天恩与任枫影、刘海清与张文清、徐炜与张毅、凌少农与周婉华
(4)开赴东北时结婚
朱家礼与皮新华、王丕礼与黄伟、陈辉与方掬芳、崔浦与金恒霞、裴飞正与佟瑞功、沈政与任志学、胡光与宋奇新、朱月华与张曼一
(5)在战争中结婚
牟立善与高颖、张仲与任俊、李玉瑄与秦其敏、孔庆昌与杨淑萍、武世鸿与蒋观砚、陈忠孝与杨曼真、宋树仁与陈茂槐、丁纪元与邓翠华、高鹏与陈静贤、王凯与段奇瑁、邢正平与曹粉善、徐明与廖淑华、洛靖与纪德贤、卢锡勤与吕文秀、黄宝寿与陈保清、陆宏巨与王彩琴
(6)回国后结婚
潘子寿与杨廷章、史大伟与张曙辉、蒙宗远与王定玲、佟久勋与汤仲敏、张宪谟与谢玉锦、孙玉山与兰玉茹、刘兆舫与兰瑛、刘熙然与吴瑞林、李贵彬与田韵筠、邵宝殿与刘颖悌、钱巨胜与徐秀云、何世举与兰芳、隋光正与刘春燕、郭奇与王瑜兰、回殿杰与高素莲。
李玉瑄(右)与秦其敏(左)在战前相识,在战争中结婚
四、三次上前线探亲机会
部队奔赴战场,前方的一举一动都牵着后方亲人的心。
出国第二天,军作战科的车就翻了,科长牺牲。妇干1队哭成一片。随后在瓦洞,美军飞机袭击了一个山洞,伤亡二三百人,包括112师机关的12名营团职干部。妇干2队因此多人守寡。关键时刻,留守处抓紧思想教育,老同志站了出来。几位抗日战争参加革命的老大姐讲述了自己如何面对枪林弹雨、生死离别的经历,使大家有了主心骨,吃了定心丸。军领导根据战争状况,适时地安排了妇干队人员上前线探亲。
第一次是1951年4月朝北休整。38军出国三个月的146天中,经历了四次大的战役,进行战斗88次,毙伤俘敌28000余人。伤亡也大。出国时的4.2万人,三次战役后有3.3万人,四次战役后连队人数不及出国前的四分之一。4月3日进入朝鲜北部顺川、肃川、安州一带休整待补。补充了17740人,步兵连达206人,机炮连156人。
我也第一次到朝鲜与父亲见面,江力群也到了朝鲜见到了父母。
第二次是1951年8月,38军在朝鲜西海岸守备,直至1952年5月5日二返前线。前后9个多月。
据《“万岁军”的一个老兵——刘海清的人生轨迹》中记载,1952年春天,113师在西海岸构筑工事。江拥辉军长、吴岱政委安排把刘海清夫人张文清和孩子从留守处接到朝鲜。38军要重返前线时,张文清母子被送回国内。
这一时期,妇干队不少人去了朝鲜。
第三次是1953年1月,为防止美军发动两栖登陆,志愿军主力部队到西海岸守备,直至7月4日回国。38军此时再次补充6884人,全军达5.7万人。 总部给38军配属了 22个兵种团及3个营兵种营。真可谓兵强马壮。
这一时期,妇干队又去了朝鲜不少人。
吴岱、何云与儿子吴志民相聚在朝鲜
江潮、舒星与女儿江力群相聚在朝鲜
五、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儿童。
留守处设立了托儿所与幼儿园。孩子中较大的孩子有:1945年出生的吴鲁生;1946年出生的王吉南、王东满、刘会民、王卫祖等;1947年出生的江力群、邸红鹰等;1948年出生的吴利民和1949年出生的管沈华、张湘燕、李阿玲等。
设立留守处后,1950年出生的有:管铁华、吴志民、于涛、王杨等;1951年出生的王亚南、刘钒、裴晋平等;1952年以后出生的江嵋、徐鲁湘、朱维平、朱晓玲、宋宇宁、李淮沅、刘东元、刘曼丽、邢强、李涛、王铁平、沈海燕、吴赤兵等。
1952年,吴鲁生年满7周岁,被送到沈阳育才小学住校。1953年,王东满、刘会民、王卫祖等,被送到沈阳八一小学上学。临行前,王卫祖的母亲左瑾阿姨给她们留下一张合影,被收录的沈阳八一画册中。
1950年10月,吴志民出生在铁岭38军留守处
在铁岭38军留守处分别出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兄弟三人。左起:鲁生、利民、志民。
因为前三个都是男孩,父母特别希望能有一个女孩,于是给我打扮成女孩。果然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归国时,我家添了一个女孩。
李玉瑄、秦其敏生了一个儿子,用各自家乡的一个字,取名叫淮沅。
六、留守处的其它单位
(一)休养所、康复队、医院
......随着战争的进行,大批伤员陆续运回国内。重伤员一般送到医院治疗,也有一部分医院一时接纳不下的也会送到留守处的休养所来。休养所在老法院那里。伤病员和工作人员住在附近的老百姓家中。我母亲生下我不到半个月,就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伤员的工作中。寒冬腊月用凉水为伤员清洗绷带纱布,以至于晚年双手仍然时常用伤湿止痛膏包裹。
后来又在郊区设立了康复队,便于伤病员康复,早日重返战场。
留守处附近有一座伪满时期留下的医院,后来也被利用起来。
(二)复员转业委员会
1951年11月,38军根据全军统一安排,进行整编工作。全军共精简3457人。1952年1月19日,在开原成立复员转业委员会,统一负责复转工作。
(三)教导队
为保存骨干,军里决定,编余人员中的排以上干部均集中教导队回国学习。
(四)医干大队
为满足战争的需要,保证伤病员的健康,军决定建立医干大队,将部分卫生人员调回国学习。医干大队分为5个队。1队、2队为医生队,3队为调剂队,4队、5队为护士队。任桂兰在医干大队1队,何云在医干大队2队。
(五)、文化速成班
为了提高干部素质,军在开原建立文化速成班。
1952年春在朝鲜西海岸部队为防美军登陆构筑工事时军直卫生所留影。前排右二何云,右一吕文秀。
337团部分女同志在朝鲜前线。前排左起:何芥华、陈漪凡、杨筠英。后排左起张毅、金蔼旋、兰英。
战场抢救伤员。图为在394.8战斗中334团卫生员徐秀云冒着敌人炮火抢救伤员的情况。后来她与钱巨胜结婚。
1952年8月政文一队九分队毕业合影
七、为粉碎细菌战捐躯
1952年2月19日,留守处驻地先后发现细菌蛋壳和成片带有鼠疫、伤寒、痢疾和霍乱等病菌。在搜集材料过程中,留守处保卫科副科长丁庆枝不幸被细菌感染。他拒绝了组织上送他去沈阳治疗的安排,仍然兢兢业业带领大家采取火烧传染源、开展大扫除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细菌对留守处官兵和驻地群众的危害,以至于本人医疗无效逝世。遗体安放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