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字机为铁质,高55㎝,宽44㎝。由炉口、炉腔、传动杆等部位组成。华北《新华日报》由中共中央北方局主办,1939年元旦在太行区沁县创刊,为太行区最具权威的新闻媒体,此铸字机为印刷报纸时铸字所用。
1939年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由山西省潞城县北村、南村,转战于山西省武乡县砖壁和烟里村。随后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也由创刊地沁县迁至辽县,后又转移在砖壁总部附近的安乐庄村。当时该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云和编辑部驻安乐庄,印刷厂驻相距5华里的大小坪一带。那时报社除印报纸之外,还出版书刊,代印冀钞等,是太行抗日根据地最大的新闻出版基地。那里,在战争环境中为了保密,报社对外番号是“十八集团军教导队”。总部常派一个连保卫报社。由于编报人员是军队编制,战斗化的行动,群众亲切称他们是抗日前哨的“新华军”,称何云为何主任。 原来在1938年秋季,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周恩来同志领导的《新华日报》总馆,在晋东南创办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华北战场上开辟一块紧密结合军事斗争的新闻阵地。何云负责筹建工作。他刚到晋东南,首先办了新闻记者训练班,培训一月就和从延安抗大,陕公、鲁艺等单位来到抗日前线的文字和美术工作者,组成了华北《新华日报》的基本队伍。他对这些青年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从讲授新闻理论到手把手教他们编稿、划版、校对,使他们很快成为精干的办报人才。在工人方面,他动员老师傅带徒弟,传技术新老结合,互相帮助,使新工人逐渐掌握了印刷技术,保证了报纸的及时发刊。 编辑人员和印刷工人得到了初步解决,但机器设备和印刷材料还跟不上。当时,只有从黄河两岸运来的一部破旧印刷机,只有一种老5号铅字,工作3个月,铅字就全部坏了;只好改用老5号仿宋字,没印几次又模糊不清,读者纷纷来信提出批评。何云发动全社同志人人动脑筋,出主意,开“诸葛亮会议”。王显周、周永生和张建功终于研究创造出了“半铅模”,手制了打纸版的大刷子,发明了用土纸版的简易办法,闯过了难关。没有纸和油墨,老工人周之高,化装成卖油翁,巧妙地穿越几十道封锁线,到敌占区太原去搞。后来日寇占领了白晋线,碉堡林立,沟墙纵横,纸张和油墨不便再从敌区购进,就上山砍松枝造油墨,下乡收麻头、破布、烂鞋、碾浆造纸。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使华北敌后唯一规模宏大的《新华日报》办起来了。朱德总司令欣闻华北《新华日报》连战难关,节节胜利,便远道赐奖报社100元。并写信鼓励道:“继续提高创造热忱,不断克服可能到来的任何困难,使敌后的文化工作,更益前进!”在朱总司令的带动和影响下,从太行到太岳,从冀西到豫北,敌后各根据地的前方将士和各级党政军机关人员,一致响应领导发出的募捐办报资金的号召,节衣缩食,慷慨捐输,使报社资金积累到1000余元,使华北《新华日报》发行到30000多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