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莒南县大店镇是历史文化名镇,从明万历年间到清末,这里共出了2个进士,20个举人。家族资产的雄厚,使之建起了众多的地主庄园,有72堂号之称。1941年,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的115师在罗荣桓的率领下,从山西挺进山东,长期驻扎大店,作为军政要枢办公处,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山东军区、省战动会鲁东南特委都曾长期驻扎在这里。大店一度成为当时山东党政军指挥中心,被称为山东的“小延安”。那时候对大店镇的群众来说,后来闻名全国的革命家罗荣桓、朱瑞、肖华、陈光、谷牧、黎玉的身影,就像普通街坊邻居那样寻常。 作为当年山东的红色首都,罗荣桓等革命家在这里指挥115师主力部队与日、伪军作战达3年之久,上万次之多,为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到处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然而置身当年的红色首都,同样让我们感兴趣的是:除了当年那些英雄故事外,红色根据地的人们,在当时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 生活在“小延安”的年轻妇女们,当时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上识字班和站岗放哨! 识字班,是地地道道从大店镇传播到整个山东解放区的。大店九村的庄乾在当时还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是村里识字班的班长。她回忆说,每天正午12点,她的哨子一吹,村里六七十名年轻妇女,立刻就会聚到村头,一同上课。当时的老师,是一名《大众日报》的编辑——一位20多岁、姓赵的年轻人,五冬六夏经常只穿一件黑色的旧夹袄。而当时的许多青年妇女们,都是像庄乾和一样从识字班开始,逐步接受了新的思想,成为村里的积极分子。 除了上识字班,村里妇女另一项革命活动,就是站岗放哨。80多岁的王玉香,当年只有17岁,是抗日妇救会中的一员。30里外的赵家岭、汤头、黑云岭等村庄,都是鬼子和汉奸的据点。虽彼此底细不明,但双方平时都是彼此观察,互相提防。晚间,通常是精壮的年轻武工队员在村头山上巡逻放哨。而到了白天,这一任务就落到了儿童团和妇救会身上。王玉香现在还清楚记得,站岗时,常常远远地看到前来侦察的汉奸。一次,敌人来犯时,王玉香因为站岗耽误了撤退的时机。等她和母亲慌不择路地跑到山沟时,发现正误闯进我们武工队与敌人交火的战场中间,经历千难万险才躲过一劫。 而当时的小伙子全都参加了武工队,拿着顶上了火的长枪,四处巡逻。六村的季长祥,就是当时村里的民兵队伍中的一员。但这样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维持治安的性质。每次敌人来了,远远开枪过去,把敌人打得不敢露头就算胜利完成了任务。至于打死鬼子,在民兵队伍中是很难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