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物天地 >> 文物故事
八路军总部奖给郭大海的布奖状
2010-10-15 14:09:37
作者: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八路军总部奖给郭大海的布奖状为1940年颁发,纵36㎝,横24㎝,布质,原为白色,褪色为黄白色,白底黑字。首行墨书:“奖给郭大海同志”,中间4个红色大字“创造能手”,末行楷书印印制“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赠”。 
    柳沟兵工厂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省武乡县创办的一个著名兵工厂,坐落在武乡县蟠龙镇东南方的柳沟一带,在这长约8华里的山沟里有河不凌、柳沟、窑申、庄底、马岚头等村庄。兵工厂先后在这6个村庄都办过厂,柳沟不仅煤铁储藏量极为丰富,而且地形亦好。东依太行山的崇山峻岭,日军“扫荡”时便于疏散和转移,往西北约5华里就是蟠龙镇。蟠(龙)武(乡)公路由此通过,因此往前线运送武器弹药十分方便。
  1937年秋,因抗日急需武器弹药,在八路军工作团的领导下,由工人抗日救国会出面,经县政府批准,筹建小型兵工厂。主要负责人杜生旺、贾志厚、王化南等。厂址先在县城(今故县)东门外的城隍庙,后因敌机轰炸,搬到魏家窑关帝庙,又因地方小,就迁到松庄附近的佛爷滩办厂。厂房利用一座大庙,工人住在民房里,设备是发动群众就地取材,开始叫“武乡抗日武装自卫队铁工厂”。后因县政府所在的旧县城背靠鼙山,故定名为“鼙山工厂”,这一厂名也有利于保密,技术工人大都是1937年太原沦陷后返回家乡的兵工技术工人,有20多人,一部分是附近的农村小手工业者,共有职工37名,主要生产适用于地方武装练武和站岗放哨的大刀、长矛,装备县游击队和县工人自卫队。1938年4月,八路军总部转战于武乡西部马牧、寨上,义门一带,曾有一个连队驻在工厂附近的魏家窑,工人模仿部队用的短枪,试制了镢把子(土手枪)。1938年,日军“九路围攻”晋东南,4月4日占领了武乡县城,该厂被迫停产,工人只好埋藏了工具和原料打游击。4月16日我军长乐大捷,缴获了敌人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这为鼙山工厂提供了军火样品和原料。工人把敌人留下的战车、破残枪炮筒运回工厂。这时工人由原来的37人增加到100多人。因工人增加,佛爷滩容纳不下,工厂又搬到枣岭与深泽滩之间的白龙洞。不久,工厂又召集了一部分乡间铁匠充实,工人由100多人发展到150人,并请来原在太原无烟药厂的工人李盘明、籍三满、魏福珍等来厂指导,研制成功了手榴弹。
  为解决大批生产手榴弹原材料的来源,工厂于1938年夏季,迁至武乡东部煤铁资源丰富的柳沟、马岚头。和当地3家铁厂(开源公司、成城铁厂和永恒铁厂)以集资入股的办法,合股生产。原来这3家铁厂,是武乡县地主魏筱山和榆社县地主张度兰等20余户集股开办的,主要是生产民用产品。工厂合办不久,几家地主不愿合股生产,抗日县政府就将铸造厂买了过来。工厂在贾志厚、杜生旺、李克晋、李克志、王化南、李盘明、魏福珍等6名骨干的坚持下,伙同赵更全、郭大海两家弟兄4人,生产大刀和长矛。郭大海是河南林县人,从小随父以打铁为生。抗战前开铁匠铺,抗战初期到武乡县柳沟兵工厂工作。1938年11月工人开始搞翻沙,制造手榴弹、地雷。到1938年底,有职工260人,每天可以生产手榴弹2000多个,地雷6500多个。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八路军总部使用过的木水桶
·下一篇:彭德怀送给李二孩的竹笙
·喻丹丹:激情讲述刘少奇文物故事获大奖(组图)
·特稿:激情讲述刘少奇文物故事获大奖(组图)
·五师战士用过的钉鞋拐
·山西牺盟会会员证章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布告
·冀南银行行徽
·白晋北段破击战中民兵用过的铁扳手
·《战场画报》(创刊号)
·响堂铺战斗中缴获的日军汽车残骸
·华北《新华日报》印刷厂使用过的铸字机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版权所有 2010 八路太行纪念馆
技术支持: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山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邮箱:bljl-001@163.com
电话:0355-6437583(办公室)、传真:0355-6438666(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