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奇才使用过的的文具盒,木质,外包草绿色布块。长28㎝,宽13.5㎝,高3.7㎝,重385克。文具盒分两层,由一块活动木板分隔,在木板的正面有刘白冰的题词,盒盖的里面有一标签牌,上写胡奇才名字,盒内带一万能尺。
胡奇才1914年出身于湖北省黄安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小便承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放牛、砍柴、插秧、割谷、担稻、推车、耙田、车水……什么样的农活都干过。给地主干活,地主使唤人就像使唤牲口一样,下雨天也不得休息。他自从来到世界上,到16岁参加红军,就穷得从来没有穿过鞋,脚茧磨得老厚,踩在刺上和石子上都不觉得痛。“冷天无衣裳,热天一身光。吃的野菜饭,喝的苦菜汤。麦黄望接谷,谷黄望插秧。一年忙四季,都为地主忙。”这是胡奇才小时候背得滚瓜烂熟的流传于当地的一首民谣,也是他家的真实写照。由于家境贫寒,胡奇才只时断时续地上过3年私塾,然而,每况愈下的家境,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钱供他读书。他不得不辍学在家,书成了他的梦想和渴望。正因为如此,胡奇才参加红军后更加珍惜读书时间。不管是作战空隙,还是住医院养伤,他都如饥似渴地读书识字。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为他教育部队、指挥作战注入了智慧和力量。 胡奇才喜欢打仗,更喜欢读书、学习。1937年,胡奇才将军入延安抗大学习,他倍加珍惜这个机会。以常人少有的坚强与韧劲,克服了文化底子差和头痛病的困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1942年9月,组织上决定让他去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当时正值日军大“扫荡”,他毅然离别快要生产的爱人王志远,越过陇海铁路,通过敌人数道封锁线,辗转10多天,到达了苏北党校所在地。当时苏北粮食奇缺,经常吃不饱,饿得发慌,但他却专心致志地学习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他高兴地对战友们说:“我一读书学习,就不饿了。” 战争年代是这样,和平时期也是这样。1952年12月,胡奇才被调到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并任党的小组长。同在1个班学习的有陈康、刘少卿、钟玮、唐延杰、成少甫、唐健民、姚杰等同志。军事学院两年多的学习生活十分紧张,学习的军事课程是从师到集团军的组织指挥,全套照搬苏军教材,每天9个小时一贯制,星期日也很少休息。胡奇才当时已是40岁的年龄,记忆力已开始减退,虽然学习很吃力,但他很努力,最后终于顺利通过考试毕了业。这次学习,是对他的一次严峻考验,但他却凭着坚强的毅力经受住了考验。在临毕业时,由于胡奇才学绩突出,学院赋予他一定的奖励。我们所收藏的这个文具盒就是胡奇才在南京军事学院时奖给他的奖品,文具盒内含万能尺,它陪伴胡奇才度过了漫长的苦读时光。1955年胡奇才被授予中将军衔,他的一生非常坎坷,不仅在战争年代身经百战,曾6次负伤,九死一生,但将军的一生却是在非常艰苦的学习中度过的。晚年的胡奇才将军,更加珍惜时间,抓紧学习。离休后,为了充实自己的生活,提高自身素质,他先后两次进老年大学学习。8旬老人,背着书包,坐在小板凳上,认真听讲,随时作笔记;做作业,写心得,尤其认真,有时晚上写到十一二点钟。夫人王志远劝他:听听课,看看书就行了,作业能写多少写多少,你这么大年纪,哪能像小学生似地那么郑重其事!胡奇才将军正言道:不学习就落后,不认真就学不到东西!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两次进老年大学学习,都取得了优秀学员的称号。80老翁胜学童。胡奇才将军活到老学到老,锲而不舍的尚学精神,令人敬佩,令人鼓舞。 2002年12月,胡奇才将军的亲属将他一生珍藏的这个文具盒捐赠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