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物天地 >> 文物故事 |
涂通今留存的笔记本 |
2010-10-15 14:50:06 |
|
作者: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
浏览次数: |
|
|
|
|
延安国际和平医院主治军医涂通今在延安中国医大学习时保留的笔记本纵18.9㎝,横13.2㎝,重35克。由于年代久远纸页已泛黄,共有50个页码,详细记录了涂通今在中国医大学习时的图文资料。 涂通今于1914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涂坊村,家境十分贫寒。他自幼随父母下田劳作,砍柴放牛,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仍然食不果腹。父母寄希望他读书识字来改变家境。在同族祖宗“裔资谷”的资助下,他读了几年私塾,好不容易又在本乡读了3年高小。 1929年春天,“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毛泽东委员率领红4军解放了长汀县城。15岁的涂通今参加了少先队,扛着红缨枪在村里站岗放哨。涂通今上小学时就崇拜威振山河的武将。他刚满17岁就毅然参加了工农红军,不想,被分配到福建军区后方总医院学习看护。参加红军为的是扛枪打仗,消灭白匪军!一个身高1米80的大小伙子当看护,他实在想不通。 涂通今第一次穿上雪白的看护服,随班长到重伤所护理伤员,学习打针换药。重伤所里住着近百名伤员,大多是不久前攻打苦竹山和第3次反“围剿”战斗中负伤的红军指战员。由于战地救护条件极差,不要说抗生素类的药物,就是碘酒、过锰酸钾和纱布棉条也很难弄到。许多公务员身上多处负伤,伤口未能及时包扎和清创,感染率很高。涂通今在给一位重伤员换药时,伤口散发着恶臭,脓血中还混有不少碎骨片,残不忍睹。一股强烈的革命责任感顿时涌上心头,为救治前方归来的英勇将士,他决心加倍努力工作,同死神争夺生命! 入伍8个月后,涂通今被选到兴国茶岭红军卫生学校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红军医生,任红9军团卫生所所长,中央教导师医务主任。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在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飞夺泸定的一次次战斗中,在皑皑雪山、茫茫草地,涂通今带领医务人员夜以继日地开展战地救护、战后收容、抬担架、医伤治病,任务相当繁重艰苦。战地手术困难重重,他们经常是在隆隆的炮火声中,支起门板,点起油灯,用土法消毒,火速进行抢救,一个个危重伤员被他们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涂通今所在的9军团曾再过雪山草地,历经千辛万苦,才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八路军386旅的官兵患疥疮的很多,影响了部队战斗力。治疗疥疮需要配制硫磺软膏,而配药用的凡士林或代用的食用油脂都找不到。当时正在延安白求恩和平医院担任外科主治医师的涂通今通过临床试验,总结了用豆面熬成浆糊配成“豆面硫磺浆糊”代替硫磺软膏的好经验,很快治愈了1500多名疥疮患者,不到一个月便制止住疥疮的蔓延。1944年5月18日,延安《解放日报》刊载了他们“部队集体灭疥的经验”。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和西北战场都普遍推广了这个经验。
|
|
|
|
|
|
|
|
|
|
|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