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绥德,自古享有“旱码头” 美誉,是革命圣地 通往华北、华中解放区要道 商贾云集,政治复杂 与关中分区,一南一北 遥相呼应,都是陕甘宁边区 反磨擦斗争的前哨阵地
一九四三年春天 毛泽东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 呆久了,就没有那么 敏感了,到新的地方去 也是锻炼嘛”,习仲勋就这样 从西边局高干会场,带着 毛泽东给他的“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奖状,信心满满的履职绥德 在未来的九百个日日夜夜里 习仲勋须臾不敢懈怠 深入社会各界,走访调查 听取意见,了解历史,把握 现实,协调关系,实事求是的 把党的声音和政策之苗 深深地种植在脚下 那块淳朴而又粗犷的土地上 让那里的五十二万群众 在民主精神的雨露下,尽享 当家作主的荣光
(二)
这里,复杂的政治状况 斗争形势,让习仲勋平添了几分 政治警觉。由于之前反动当局 蓄意破坏,以及党内右倾错误影响 分区干部思想认识模糊,群众 对共产党缺乏认识,整个绥德社会 像一个混沌的鸡蛋一样 清黄不分,模棱两可 为此,习仲勋审时度势,高屋建瓴 倡导大家,大兴调研之风 凭借党的政策之雨,润泽干部群众 激发军民抗日热情,调动各方力量 做到整风、生产两不误 处理好地方干部和军队干部 当地干部和外来干部 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的关系 彼此学习,相互帮助 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面对国民党严酷的军事 经济封锁,步入而立之年的习仲勋 提出机关干部要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更要深入农村,推动 大生产运动。为此他亲自带队 到一个叫郝家桥的山村,蹲点调研 发现典型,采撷新鲜经验 一个多月里,习仲勋冒着陕北高原 凛冽的寒风,访贫问苦 与这里的老百姓打成一片 很快,他就发现了村里的支部书记 刘玉厚是一位带领村民 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 变工互助,把一个昔日的佃户村 变成了一个减租保佃 缴纳救国公粮的模范村 他克己奉公,凡事“和人家 商量行事”的民主作风,赢得了 村民最大的信赖 那天,习仲勋握着刘玉厚粗大的双手 对这位年长自己十多岁的 农民兄弟,不由得心生敬意 那一刻,他曾经一时迷茫的心境 渐渐开朗,这不单是一个地委书记 对一个山村支部书记的敬仰 而是一个胸腔里,时刻沸腾着 农民血液的农家子弟,对另一个农民的 仰慕之情。他在心里暗暗自喜 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打开 百姓幸福之门的钥匙 很快,一个“村村学郝家桥,人人 学刘玉厚”的活动,在绥德 如浪潮一般,伴随着毛泽东“发展生产 自力更生”的号召,席卷 陕北高原。同时,郝家桥的移民经验 也点燃了绥德分区,一批批农民 响应陕甘宁边区号召,南下 开垦那里肥沃的土地,开创幸福新生活
(三)
春天,永远是一个 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 早在一年前的春天,延安整风运动 就恰似一场及时雨,催生了 陕甘宁边区马克思主义运动 为抗战胜利 为人民民主革命胜利 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隔七十年,这场运动的光芒 依然熠熠生辉,照耀着我们 前行的夜路,激励着我们 风雨兼程,从一个胜利,走向 另一个胜利。然而 在七十年前的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这场著名的整风运动 却在不经意间,滑入了一场 恐怖的“坦白”游戏
“高干会议”之后 中央决定继续开展整风运动 在一年里,完成党的整风 纠正干部非无产阶级思想,审查 干部,清查内奸 不觉间,一种恐怖的阴霾 弥漫在延安的天空 这种恐怖的阴霾,因为战争 而显得轻幔,甚至正义 一夜之间,有二百六十多名干部 被拘捕,一时间,“特务” “叛徒”“反革命”的帽子,在延安 曾经晴朗的天空飞舞,所谓 “红旗党”、“水萝卜党”,搅得人心 惶恐,不可终日。尤其是康生的 一场《抢救失足者》报告,把已经 偏离轨道的审干工作,继续推向 恐怖的歧途,在报告中 康生宣布,经过三个月的“抢救” 已经有四百五十人,向党坦白 号召“未坦白的人,赶快坦白,不要 放松一秒钟时间,警告那些 不愿意坦白的人,宽大是有限度的” 几天里,整个边区的机关、单位、工厂 学校,都无一例外的卷入了运动中
面对如此狂热的运动浪潮 习仲勋,同样回天无力 因为有过陕甘边错误“肃反”之痛 习仲勋在干部问题上,历来抱持审慎态度 又因对绥德复杂的政治环境,有比较 深刻的认识,因而习仲勋始终头脑 清醒,强调审干工作 务必实事求是,同时,根据中央精神 普遍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 “和风细雨”的教育干部,对有错误的 同志,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 启发他们讲清问题,对党不隐瞒 错误和历史问题,同样达到了弄清问题 纠正错误,思想清醒的目的
鉴于绥德分区,高层干部多 外来干部多,民主人士多 抗日政权中,旧人员较多等情况 习仲勋从大局出发,考虑到绥德是个新区 派专人到延安,向西北局请示、回报 不料,康生却无端指责绥德地委 对敌情重视不够,催促绥德 要像延安一样,开展“抢救运动” 这样,“抢救”的浪潮 像瘟疫一样,蔓延到绥德 这时,绥德师范“发生了两起案子” 很快,“逼供信,假坦白的气氛 也笼罩在绥师的上空”,有的被确定为 “公开破坏案件,有的被作为 重点审查对象”,一时间,学校 人人自危,社会民心不安 学生家长意见很大,甚至对党不满 眼前的这场“抢救”乱象,让习仲勋 产生了极度的震颤,焦虑不安中 想起了一九三五年错误“肃反”时 手足相残的悲剧 ——不! 一声喝斥,从习仲勋的心底 升腾成一股豪气 这陡然间的豪气,又幻变为一种 无言的智慧。从此 每逢大会报告,或者个别谈话 习仲勋都要反复提醒大家,一定要 实事求是,对党要忠诚,要坦白 要说真话,不要说假话 谁要乱说,比特务还重 同时,致电党中央建议制止“逼供信” 纠正“左”的偏向 很快,党中央叫停运动 展开进行甄别 对此,习仲勋严格掌握政策 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 不采取任何逼平性方式,不开任何 斗争性会议,搞错的就大胆纠正 赤诚对待每个同志,坚持 一个人只作一个结论,与本人 见面,不留“尾巴” 为了挽回“抢救运动”在学生家中 和社会上造成的不良影响 习仲勋把学生家长邀请到学校 一面安抚,一面召开家长,以及 干部群众参加的千人大会,宣布了 甄别结果,对蒙冤的师生进行了平反 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警醒过来的习仲勋 像一只雄狮,在群魔乱舞之夜 用洞穿黑暗之光,保护了 大批外来知识分子干部,在整风 学习班上,这位年轻而又资深的 革命者,冒天下之大不韪 反复强调,“我们常讲党性,我看 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 生命之秋,检讨自己漫长的革命生涯 习仲勋说:“我从来没有整过人” ——掷地有声,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