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同之处
1、语言功能发挥特点不同
历史遗址性展馆重在解释文物藏品本身的年代、出土的时间、文物的现状、来源、价值、历史意义等。讲解语言要求尽力发挥语言的传达意义的功能,以解释文物的来龙去脉,介绍古文化遗址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反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革新,重大的科学发明创造。
纪念馆的讲解语言要求尽力发挥语言传达情感的功能。其思想性和情感性更为直接和强烈。如讲马家军的残酷暴行,以及张护士长不畏强暴,被活活钉死在大槐树上的大无畏精神,字字句句直接反映了当时马家军惨绝人寰的暴行以及西路军将士们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将观众带入那种令人悲痛、愤慨的境界,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展现红西路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语言教育形式的不同
历史遗址性展馆的讲解语言不采用抽象的形式、理性的形式来表述,而是用形象的形式、感性的形式来解释文物,让观众耳闻目睹,可以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视觉、听觉或者运动的感觉。人们获得的不仅是概念的认识,而且还有个别具体的物的感性认识。
纪念馆的讲解语言在于设法揣摩和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形象感染,用真情去感染观众的思考和回味,要努力做到“以心发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我国古代理论家荀子很早就提出过“美善相乐”的观点,说明讲解必须通过“乐”来进行,例如在讲解时可以引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特征,深化人物形象在观众心目中的印象。
3、语言的概括性、模糊性不同
纪念馆讲解语言中对名人形象的塑造并不是直观的,而是语言所负载的间接形象,因此出现了相对的模糊性。由模糊性产生了多义性。同一个人物形象其多义性给人们进一步想像提供了空间,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因此,语言要简练、深刻,给观众留下咀嚼、回味、回想和思索的广阔空间。但不可把多义性变成摸棱两可、含糊暧昧。语言蕴涵的多种意义要有统一的指向,凝聚于一定的意义核心,从而具有可理解性。
4、形象化程度不同
历史遗址性展馆的展品具体、形象,因而在讲述时可以使观众留下鲜明生动的感性印象。如讲述麋鹿角化石时,可稍作解释它是一种珍贵的稀有的兽类,俗称“四不像”,学名称“麋鹿”。这样讲较准确、合适,因为并非人人都知道两词同指一物。如果讲解语言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到陈列展品的社会意义,观众听不明白;如果语言不规范,还会影响内容的表达,使展品蕴涵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削弱。
纪念馆在介绍人物的思想和艺术特征时,概括的范围较广,给观众的印象就笼统,难以形成具体的感性印象,要创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语言必须要有新鲜感。所谓新鲜感,不是说故意标新立异,而是说要反映出事物的个性特征,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必须开拓语言的表现力。一个优秀的讲解员,首先要掌握的就是语言要有口语化和大众化,来吸引人,打动人。虽然人物个人形象不是直接可见、可闻、可触的,但他的事迹、精神这样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以通过讲解员的讲解而变成有声的语言、有情的语言,因而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的思想、情感特征。
5、语言的情感色彩不同
历史遗址性博物馆需要讲解语言表达出一种骄傲自豪、激动的情感倾向,一种震撼心灵、振奋精神的作用。通过讲解,可以使观众认识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是怎样地生产、生活、劳动的,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内容。讲解员除了合理掌握声音的高低、音调的和谐、节奏的快慢(从停顿入手,即行云流水与短暂沉默之间交替变化),体现自己的主观感情外,还需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这是个微妙得多的问题。
纪念馆讲解人物形象需联系所处时代背景,再选择典型事迹讲述出来。因此介绍人物离不开人物的生活、思想前后转变的介绍,才可产生艺术感染力。
6、语言音乐性要求不同
语言的音乐性主要指韵律和节奏,即词语声调与意义的重复、对比、变化等关系及其规律。语言的音乐性是音响与意义结合产生的力度变化形式。
历史遗址性展馆讲解语言尽力要采取平稳有力的语调陈述观点、事实。纪念馆讲解语言尽力要采取高昂的语调,调动讲解员的情感投入,也容易激起观众的共鸣。但在讲到如杨克明夫人魏俊淑来高台烈士陵园祭奠丈夫时,一定要用低沉、悲伤的语调讲述当时的情境,唤起大家的同情心,激发大家思索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付出的巨大牺牲。用无比深情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旋律、爱憎分明的立场,以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来打动观众,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