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榜罗镇继续向北,然后经过第三辅乡、温泉,进入通渭县城(平襄镇)。
行驶路线:从榜罗镇返回,行驶3km回到来时的路口,往马营方向继续沿乡道向北,途中岔路口较多,注意始终前往通渭方向。在“直行马营 右转榜罗镇”的路口右转下坡即到榜罗镇。注意,文峰镇到榜罗镇的县道转折较多,以下参考路线不够详尽。参考路线如下(地名之间的数字km是两地之间行驶的大约公里数,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
榜罗镇红军长征纪念馆(返回)3km→来时的岔路口右行往马营方向12km→岔路口右行往温泉方向(此后到文川村时须在村口左转,一定不要进村)9km→岔路口左行17km→石家庄5km→第三辅乡岔路口左行(在镇内的丁字路口右行)12km→温泉村12km→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
陕甘支队从榜罗镇出发,到达陕北还有最后一关:突破国民党胡宗南部把守的固原、平凉封锁线。1935年9月29日,陕甘支队经文树川、第三铺进入通渭县城。这是中央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后进驻的第一座县城,同时也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占领的最后一座县城。一年后,四方面军一部也进入通渭县城。
我们沿着中央红军的脚印一路北上。路上还是成片的梯田。
今年下雪比较早,所以雪化的很快,一些低洼路段非常泥泞。
杨得志回忆,当年的黄土坡几乎连树木都没有,走起路来黄土飞扬,噎得人喘不过气来。
现在黄土坡依旧,只是绿色越来越多,越来越浓。这是陇东高原的一部分。
路边的老寨子高高在上,保留着黄土高原原有的风貌。
路过石家庄——小村庄,不是河北省会的那个。
进入第三辅乡,过了这个门洞,注意在丁字路口右转。我下车特意问了一下,红军走过这里,但没有留下遗址遗迹。
黄土高坡的梯田层层叠叠,一抹秋色渐显。
位于通渭县城西南8km处的汤池河谷中的温泉(该温泉历史悠久,饮浴效果独特,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温泉离通渭县城不远了。
我们进入通渭县城(平襄镇)。通渭县位于定西地区南部,四邻甘谷、武山、陇西、会宁和静宁,以城滨之水通向渭河而得名。中央红军到达时,城内居民不过万。国民党县长阎权领着仅有的6名警察和临时抽调的100多名壮丁,配以大刀长矛,守护在以黄土筑成的且已破旧的城垣上。一旦红军压境时,阎权自知不敌,弃城做鸟兽散,陕甘支队全部进驻通渭县城。而聂荣臻回忆,陕甘支队第一大队急袭通渭城,消灭鲁大昌部和保安团300多人,占领了这座时有1万余人口的中等城镇。
红军入城即打开了县狱释放了被关押的群众,把布告和标语贴在大街小巷,向居民们宣传自己的主张。县城居民也很快消除了疑虑,逃离者随之陆续返回。商号照常开张、学校照常上课。而且小贩们看到红军和蔼可亲,买卖公平,还争着和红军做生意。有些居民热情地帮红军杀猪宰羊。杨得志团长特意买了梨子,招待随后入城的毛泽东。毛泽东很有兴致地把辣椒粉撒在梨子上吃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加上对敌情的分析,中共中央决定在通渭城休整3天,恢复体力,从思想上、物质上做好进入陕北苏区的准备。
1935年9月29日下午,支队政治部在国民党县政府大厅召开领导干部会议,提出进入陕北的注意事项并通令部队检查群众纪律,进行政治动员。政治部还编写了《会合红25、26军,在陕北创立根据地的讨论大纲》,绘制了“陕甘苏区略图”,印发到各连队。当晚,在城东的文庙街小学校,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接见驻在这里的一纵队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面对这些辗转征战、历经颠沛后将要踏上开往陕北苏区最后征程的忠诚的同志们,毛泽东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朗诵了自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就酝酿在心的诗篇《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遥远腾细浪,乌蒙磅硝走泥丸。 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后来作者改其为“水”)
我是第二次到这里了,算熟门熟路了,带着大家直奔县城里的文庙街小学,就在县城主要道路的北侧,比较容易看到。注意,学校前的路边不好停车。
小学门口传达室的师傅开大门才能进入学校。校园里还比较开阔。但小学后因解放后数次修建改建的原因,原建筑物已无存。
校园的院子里最醒目的就是毛泽东发表《七律•长征》纪念碑,这是2000年毛泽东《七律•长征》诗发表65周年之际,上海电视台捐资与通渭人民政府在文庙街小学共建诗碑,巨大的“V”字上是《七律•长征》诗毛泽东手书全文和陕甘支队经过通渭的路线图,“V”字中间是一颗金色五角星。
诗碑旁的不锈钢铭牌上写“毛泽东同志首次朗诵《七律•长征》的地方”。
在诗碑的背面,是“毛泽东发表《七律•长征》纪念碑碑文”:一九三五年八月至一九三六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和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经过通渭,革命火种,编播山乡。 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七日,党中央率由红一方面军改编之陕甘支队,战胜艰难险阻,抵达通渭重镇榜罗。中央随即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作出到陕北建立根据地,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之战略决策。九月二十九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进驻通渭县城。当晚,在文庙街小学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激情满怀,即席朗诵了著名的《七律•长征》。长征乃人类历史上一部空前壮丽之史诗,《七律•长征》是这一史诗的伟大赞歌。它显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信念、非凡气魄和浪漫情怀,鼓舞红军踏上了长征的最后里程,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此迄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而功建千秋。自此迄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尤以改革开放之二十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祖国统一和现代化建设谱写了更加辉煌的篇章。 值此毛泽东《七律•长征》发表六十五年之际,为勉前励后,在新长征路上勇往直前,上海电视台捐资与通渭人民携手共建此碑,以志纪念。 上海电视台 通渭县人民政府 二〇〇〇年七月二十五日
1935年9月30日下午,毛泽东在通渭县城主持召开了干部会议,他说:这里离陕北很近了,再往前走,就要踏上我们朝夕想念的“家”——陕北的土地了。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将陕北称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