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两河口(两河乡),我们继续北上,到达卓克基。
行驶路线:从两河乡出发,继续沿[S210省道]向北,翻过梦笔山垭口,到达卓克基镇。参考路线如下(地名之间的数字km是两地之间行驶的大约公里数,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
两河口(两河乡)[S210省道]向北35km→梦笔山垭口30km→卓克基镇
我们离开两河乡,继续沿[S210省道]向北,经过梦笔山观景台和梦笔山垭口,标明海拔4114m,和夹金山垭口的海拔高度相同。
我们走的路,是四方面军从理县去往懋功(今小金)迎接中央红军的路,也是中央红军和四方面军一部继续北上的路。
看见路左侧的大片漂亮的藏式民居和寺庙的金顶,就到达卓克基镇了。在路左侧有停车场和观景台。
我之前来过这里,知道再往前行驶几百米,在路右侧的小广场上停车更方便。小广场是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前的配套广场,紧靠着[G317国道]。
而卓克基是马尔康境内的交通枢纽,中央红军(一方面军)北上经过这里,四方面军迎接北上、南下、再北上都经过这里,这里是长征驿站。
我们停车去馬爾康红軍長征纪念舘参观,非常醒目的藏式风格的建筑。我重走红四方面军长征路时已到过这里,我的评价——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是县一级最好的红军长征纪念馆之一。
在纪念馆对面,竖立着刚刚竣工的雕塑群像。群像命名为“北上”,基座上的碑文:雕塑一毛泽东为中心,红军战士和藏族小红军紧随,表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在北上方针指引下,艰难北上的历程。
在雕塑群像旁边,靠公路边的是一排5株枝繁叶茂的高山白杨树,树龄超过百年,平均树高40米,粗大的树干一人搂不过来。这5棵白杨树就是带有传奇色彩的“红军树”。说明牌的说明是,1936年7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率领红军长征到卓克基,在这5株高山白杨树上拴过战马,当地群众称其为“红军树”;而当地群众则说,当年红军战士席地而坐,手拄树棍落地而生,终成大树。红军树成为了卓克基的标志物,也是活的文物。
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是卓克基红色旅游景区的核心,面积为1547.7平方米。共有6个展室(万里长征、转战阿坝、三进三出马尔康、英明永存、传奇故事、迈向新长征)、一个下沉式沙盘(红色足迹)和一个多功能播映厅(红色视听),一个休闲中厅(品读历史)。纪念馆里的布展比较精致,突出了长征在阿坝、藏族区域的特色。
我特别仔细看了纪念馆中展示的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阿坝和马尔康的长征路线。
红军“三进三出”马尔康:
1935年6月,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今小金)的达维会师。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八十八师、第九军二十七师经抚边、两河口翻越梦笔山陆续到达卓克基,后经梭磨、马塘翻越长坂山去了黑水;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八十九师于6月下旬从理番(今理县)胆杆寨出发,翻越鹧鸪山进入马尔康;8月初,九十一师也从理番翻越鹧鸪山进入马尔康。
沙窝会议后,一、四方面军分为左、右路军北上,左路军的九军二十五师、五军、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在朱德、张国焘率领下,从卓克基出发,经大藏寺翻越卡尔古山,于8月20日到达阿坝县;而三十军一部驻梭磨、三十二军驻松岗、卓克基一线作全军后卫;九军二十七师在党坝、抚边,三十三军在耿达、草坡,都逐渐往卓克基集结。
9月,张国焘命令四方面军南下,左路军从阿坝南下到达马尔康脚木足。9月下旬,从阿坝南下的部队分为二路。一路从阿坝的格尔登寺出发,经安坝到达草登一带,留下一个团在此筹粮,其余部队经泽湾、斯拉尔底翻山至龙尔甲二查、干木鸟、木尔渣到沙尔宗呷博,后经一百零八湾到脚木足孔龙、白莎一带;另一路从下阿坝的另一侧四寨沿北上的路线经大藏寺、龙尔甲一带,在大藏寺又分为二路,一路顺沙尔宗经脚木足大西、蒲志到达孔龙、白莎一带集结,而另一路从大藏寺出发经大朗足沟回到卓克基、马塘、马尔康、松岗一带。
右路军中的四军、三十军则从包座沿原路返回卓克基、松岗一带。
10月5日,张国焘在白莎村(属马尔康县脚木足乡)另立“第二中央”。7日,发布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计划》,四方面军主力沿大金川河两岸南进,相继攻占绥靖、崇化、丹巴、懋功。在四方面军大举南下进攻时,五军、三十三军、九军二十七师一个团驻守马塘、卓克基、梦笔山一线保卫后方。10月16日,张国焘离开马尔康。
1936年7月,二、四方面军在康北会师后,其右纵队经卓克基北上。7月10日,五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组成的左纵队从绥靖、崇化出发,经马尔康、卓克基、马塘,再经黑水向毛儿盖、包座方向前进,是最后撤离马尔康境内北上的部队。
从纪念馆后面的吊桥或从纪念馆前的停车场都可以到卓克基土司官寨,看公路边有卓克基土司官寨的石碑,石碑旁就是去卓克基土司官寨的石台阶。
顺着石台阶就来到卓克基土司官寨,也是卓克基会议旧址。卓克基土司官寨以其独特的汉藏建筑风格而享誉国内外,被国际建筑师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卓克基土司官寨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清代土司衙门建筑。历史上,马尔康地域被土司统治,“四土”包括梭磨土司、卓克基土司、松岗土司、党坝土司。卓克基土司是索观瀛,踞守在这个官寨里。
1934年7月时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土司衙门)老照片。
进官寨院门是照壁(又叫影壁、屏风墙),正面是麒麟,背面是虎。
进官寨主楼,仿汉式四合院布局,又是一个院落,辉煌的天井式建筑和藏族风格让人震撼。
卓克基土司官寨地处海拔约2700米的高原上,位于卓克基乡西索村,由一座石砌五层藏式民居和一座石砌五层碉楼组成,是一座集居住、官署和防御相结合的少数民族官寨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建筑主要完成于1918年,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由第16代土司索观瀛重建,占地面积5400米,仿汉式四合院布局,包括围墙、照壁、高碉、牢房、主体楼,共有大小63间房。主体楼为典型的山地藏族民居建筑式样,平面为方形,坐东北面西南,面宽38.84米,通深35.25米,共5层,高19.05米。毛石和片石筑成的围墙方正厚重,围墙面有收分。内围廊形成封闭式天井,廊用圆形木柱承载各层楼地面的木梁,上铺木楼板。屋顶为三角形桁架,上覆小青瓦。第5层主要作瞭望用。碉楼位于主楼的西北面,距主楼3米,平面正方形,底宽8米,向上收分为方锥台体,高约21米,内分5层,无门。3、5两层只能用跳板与主楼相通。
|